坚持生态均衡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 守望民族家园——杜伟军事迹材料
杜伟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音河鄂温克民族乡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4年作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他始终牢记总书记说过的这样两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两句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多年来,他就是按照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守在祖国北疆。
杜伟军1967年出生,鄂温克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全国劳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3年合作社被自治区评为“二十佳合作社”,被全国总社确定为“千社千品”试点单位,也是自治区级农机大户和国家级产粮大户。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超千万元,经营耕地达到5000亩,草牧场近万亩。年农牧业总产值200万元,平均出售粮豆400万斤。
合作社位于音河乡维古奇猎民村二组,多年来,在发展农牧业经济的同时,他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注重扶贫济困,深受当地各民族同胞的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正在成为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绿水青山永续利用、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坚持科技创新、抱团发展
1984年春天,杜伟军的父亲杜国兴建起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鄂温克猎民家庭农场——牛营子猎民家庭农牧场,第二年就向国家交售10万斤优质小麦,结束了自1956年以来维古奇村从来没有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历史。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音河乡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搞种植业可以说是“原料受制于天气、产品受制于市场”,靠天吃饭,丰一年、歉两年;粮食价格的市场波动很大,家家户户单打独斗,无法实现稳定的增收致富。
1986年,杜伟军放下猎枪后,应征服兵役5年,1999年父亲去世,他接下了农牧场。当时种地需要交三提五统,粮食价格偏低,许多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他就把别人不种的田地承包过来,并主动向村里交纳一些费用,耕地面积逐步扩大,随着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农场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但是他并不满足,开始琢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特别是2013年以来,坚持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农广校组织的东北粮王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刻苦钻研科技知识,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形成四套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培育适合当地积温条件的早熟高产当家品种,后来又引进红小麦、优质黑小麦“北黑001”品种试种。
就这样,农场一点点地发展壮大。可是到年底一算账,他发现卖原粮的收入还是不太高。2012年,又投入150万元,建起了厂房,购进黑麦面粉加工设备,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每年节省下来的加工费用就达到30多万元。
有了新的生产线,对原料的需求更大了,于是他围绕黑小麦产业链,组建了产销合作社,严格按规范运行,建立健全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做到按章办事。实施“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为种植户提供种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黑麦种植户进行“抱团”发展,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
从1986年开始算,一晃儿30多年过去了。按照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思路,合作社已经由单一的种植业向畜牧特种养殖业和粮食加工业等方向发展,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的全部机械化,是阿荣旗最大的黑麦种植加工基地,也成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猎民家庭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
不忘初心守护绿水青山
音河鄂温克民族乡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北黑土地、大兴安岭森林黄金交汇之地,90%以上的水质、土壤、空气等环境指标均符合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是全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的优质资源区之一。鄂温克民族从来都是敬畏自然的,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自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杜伟军把优良的生态环境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下资源开发,坚持走绿色适度均衡、绿色生态、产业循环的发展道路。
注重农牧业协调联动,适度发展畜牧业,花高价购进了西门塔尔乳肉兼用优质牛和一批锡盟优质羔羊,持续进行技术改良和杂交繁殖。充分利用秸秆资源,草场养畜从不超载。
实行土地草场轮作,把耕地进行合理划分,精心安排轮作、休耕。每年在空闲地块进行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涵养水土;为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稳定,合作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测土配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坚持使用有机肥、农家肥,采用生物农药,持续改良土壤;两年一次秋翻整地,环境始终在Ⅰ、Ⅱ类原始自然状态;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人大规模开荒种地、圈地占地,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坚持生态发展、适度发展,把资金投入到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投入到全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
为了减少废物对音河源头的污染,严格执行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和流程,规划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精心制作安装大量的木质环保箱,以供农民放置废弃的药瓶、药具等,并由农牧场派专人回收处理,保证了场内农作物的有机品质。这些事看起来点点滴滴、微不足道,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就共同奠定了合作社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条件。
现在,凭借当地土质肥沃、水源优良、天然无污染等优势,“山垴”有机黑麦粉和黑麦米一经推出便迅速走俏市场,被称做是“古老原始碾房的味道”,是“大山深处的绿色食品”。林下资源开发也为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野生猴头、蘑菇、蕨菜、黄花菜、榛子等一系列绿色无公害山野菜产品,以及野猪肉、狍子肉等特种养殖肉产品,已销往上海、北京、南京、哈尔滨、大庆等地,“山垴”商标已成为呼伦贝尔市知名商标。
杜伟军经常骄傲地说,自己践行了总书记的要求,音河上游的绿水青山得到永续利用,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当地的干部说,我们这位普通的农民也为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永记党恩多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
杜伟军深知,这第二个屏障,就是要建设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筑牢我国北方安全稳定屏障。作为一名1990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常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党员来引领。猎民村是一个鄂温克、达斡尔、蒙、汉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早期,全村共有78户放下猎枪的鄂温克族,一些人的生活仍然比较贫困。经营农牧场之初,他就决心让众乡亲富起来、过上好日子。他不追求自己的一家独大,而是更多吸纳其他农民参与合作社发展。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新品种逐步落户到周边的农户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周围的群众也走上了农牧结合之路,先后有20多户养起了肉牛、奶牛,日子渐渐好起来。他还利用自己的一部分草场为养殖户提供方便,先后允许近300多头牲畜免费到草场上放牧和品种改良,农户因此每年节省支出近万元。他把种子和技术无偿传授给附近的农民,帮助大家走上优质高产道路,收入大幅增加。
他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目前,合作社先后安置了2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农民,并带动周边各民族农牧户近百户。职工年薪8000元保底,额外有奖金,全年为职工及家属免费提供食宿,缴纳工伤意外险。合作社人均纯收入1.6万元,高出周边一倍以上。职工子女上学、结婚,合作社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每到春耕秋收时节,他临时雇用一批农民前来务工,杜利民、戴连杰、鄂长荣等少数民族青年先后在农牧场参与经营,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他经常帮助村里的孤寡残疾和10多家贫困户,逢年过节为他们送去大米、豆油、自家产的面粉等生活用品。他给贫困青年代玉财找工作,长期救助有5个子女的残疾人代淑丽。建立了专项资金帮助鄂温克族孩子完成学业。鄂温克族青年吴斌因家庭困难,20岁就到农场就业,4年后,已经能够熟练操纵各种农业机械,成为场里的行家能手,杜伟军还帮他娶上了媳妇。为了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杜伟军个人出资50万元修了近20公里两条村路,得到沿线两侧农户的赞许与认可。当了解到有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困难时,又积极协调村委会,帮助申请民政帮扶救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后,他又帮助困难群众顺利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从2003年至今,杜伟军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活动,无偿向广大村民发放面粉等抢险救灾物资,帮助村民渡过难关。
为了回报他,他帮助过的贫困户在春耕秋收时节主动来到农牧场帮忙,用他们的话说:伟军是我们的恩人,我们出点力回报他,是我们的心意吧!众多的鄂温克、达斡尔少数民族猎民通过参与农牧场的经营,实现了就业,挣到了工资,上了保险;有的学了技术、脱了贫,回家后自己开始经营承包土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这几年,杜伟军又学会了不少新词,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照他自己的理解,在这美丽的音河源头,在这鄂温克民族世世代代生长的地方,发展民族民俗和生态旅游产业,也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贡献。于是,他出资修建鄂温克族祭祀敖包和莫日根民族广场;每年承办鄂温克民族节日-瑟宾节。2017年,为响应呼伦贝尔市发展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的号召,他在保护大兴安岭和嫩江上游的支流音河源头的基础上,突出”运动、休闲”两大品牌服务,以鄂温克民族文化为特色,正在把猎民村建设成为集农业观光、运动健身、生态美食、森林养生为一体的绿水青山、多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