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庄稼汉种好“未来田”——孙建龙事迹材料
孙建龙,男,1989年8月生,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村人,现为湖州市政协委员,“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
初中毕业后,孙建龙就随父亲在该村承包土地种植粮食。作为“粮二代”,孙建龙在多年生产经营管理中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作为全国首家农民大学——湖州农民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孙建龙能操作和简单维修合作社100多台(套)农机,早在多年前就掌握了浙江省首架无人植保机作业技术。通过自我钻研和专家指导,逐步掌握了粮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合作社管理中,他创新推广“米票”办法,让1400余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增效。同时,他充分利用合作社农机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最远延伸至江苏、安徽等省外。
2016年全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场会在吴兴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临合作社视察和指导,对合作社在生产、管理、经营等机制创新方面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肯定,全国各地每年有70多批次“三农”工作者前往合作社参观学习。
年轻人有新办法
未来谁来种田?孙建龙用实绩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80后,他如今已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仅靠11名社员和8名长年雇工,利用100多台(套)农机经营了3350亩粮田,并带动周边农户522户。2016年,合作社全年共生产2500吨粮食,收入近900万元,实现盈余200万元。
“农业机械化是我们庄稼汉种田的未来方向。我坚信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孙建龙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下的3350亩地涉及农户1400余户。原本单家独户种植,每亩收益200多元,但通过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产量增长、成本下降,每亩的收益达600多元。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孙建龙还在当地创新推广“米票”机制,既保证农户收益,又有效盘活了土地流转。“米票”就是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按每亩每年350斤大米的实物量标准,以“米票”形式支付土地流转费,农户凭票随时向合作社领取大米,也可折价提取现金。
通过精加工和商标注册,提档升级“一粒米”的价值。2016年,孙建龙为合作社的大米注册了“尹农”牌商标,并采取小包装的形式,让该产品进入了市区各大超市,价格也从原来的每公斤5元提升到7元。
不仅如此,孙建龙还是十分注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运用。目前,合作社与附近湖羊养殖基地达成合作,将水稻秸秆打包后用作湖羊的饲料,换来羊粪作为肥田的有机肥料,实现了“秸秆—羊粪”的循环种养模式。同时,在基地推广使用杀虫灯和生态防控技术,推动粮田的绿色生产。
年轻人有新技术
孙建龙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不断钻研农业技术。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合作社里100多台(套)的农机设备他都会操作,还能进行简单维修。孙建龙还是浙江省内第一位“开飞机”种田的农民,2014年,他操作飞行器进行植保作业,成为省内首次使用无人机植保。如今,合作社从育秧到播种,从管理到收割,从烘干到深加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孙建龙参加了全国首家农民大学——湖州农民学院的学习培训,成为湖州市首批新兴职业农民。在不断的专业学习中,孙建龙也自创了不少粮食生产技术。他自创的农机“点播技术”使得原本每亩7斤的粮种使用量降到2斤左右,控制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效益。
孙建龙还十分热衷农业科技试验。在“1+1+N”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中,孙建龙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结成对子,在合作社基地特地规划了近百亩的试验田,用于新品种试验。通过试验、观察、记录,不仅使自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也为湖州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作出了贡献。合作社目前已承接了500多个品种试验,其中孙建龙每亩900公斤的高产田品种“甬优538”就出自试验田。凭借这一成果,孙建龙在湖州市百亩高产示范方竞赛中获得了冠军。
年轻人有新领域
孙建龙带领的合作社,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乃至周边省份“科学种田”的榜样。在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他和社员操作着100多台(套)的各类农机在广袤田野驰骋,为农户和种粮大户开展耕种、管理、收割等作业服务,目前已涵盖湖州市的三县一区,甚至还延伸到江苏、安徽等省外的田野,每年服务面积达到2万亩次。
在开展农机耕种服务的同时,孙建龙在合作社购置了9台烘干机和1套稻米加工设备,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更是为周边农户的粮食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方便。在过去,一遇阴雨天气,想晒谷的农户就犯愁。孙建龙运用社内的烘干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每年承担近3000亩散户的稻谷烘干服务,并对于周边贫困农户提供免费的烘干服务。
不仅如此,孙建龙还十分注重将先进农业技术在社会化服务中进行推广,极力推广“机器换人”,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原本,光人工收割的亩均成本要200元,采用机械化收割后,每亩成本仅为65元。”在推广中,孙建龙经常会为农户算好这笔账,也让农业机械化优势不断植入大家心田。同时,孙建龙还将自己的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随农机服务带到了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