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十佳农民”2017年度资助项目遴选 > 全国十佳农民

王天明事迹材料

日期: 2017-09-07 15:40 作者: 来源: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字体: 打印本页

石房村基本情况

  赶水镇石房村位于赶水镇南部,东临本镇双丰村,南接东溪三台村,西连本镇双龙村,北与本镇铁石垭村接壤。全村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8997亩,其中耕地面积4101亩(田2610亩,土1591亩),林地面积2443亩(其中退耕还林571.49亩),水域面积33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8户3058人,总劳动力1999人,农民人均年收入16500元。石房村基层党组织于2008年成功改建为党委,是綦江第一个农村基层党委,现设有5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有党员102人。

王天明简历

  王天明,汉族,重庆市綦江人,1972年8月出生,高级农技师,1990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重庆市綦江区双石蔬菜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自2007年上任以来,带领全体村干部,党员群众,真抓实干,大胆创新,使石房村这个落后的农业村发展成了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示范村,王天明本人先后获得“綦江县优秀共产党员”、“綦江县优秀党员致富能手”、“綦江区致富带头人”、“感动綦江区十大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重庆市第四届劳动模范”、“重庆争光贡献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是綦江区第十一届党代表、綦江区一届二届人大代表、重庆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弃商从政当村官

  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3050人,辖7个村民小组。曾经的石房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落后村,集体无任何经济收入、还欠帐18万元,村内无支柱产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就是当时石房村的真实写照。当初王天明带着家人离开了石房村,再也没打算回去。

  通过几年在外的打拼,王天明创办了綦江天明农产品公司,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2006年春节,当王天明回家看到石房村还是那样贫穷而落后的面貌,他深感内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家乡群众致富奔小康。

  2007年10月正值村居换届选举,他背着家人悄悄地报了名,准备竞选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一职,当他的家人得知后,遭得了坚决反对,不断地责问他:“王天明,你是不是脑壳长了个包,还是进水了,石房村一个烂摊子,一穷二白三无希望,每月工资才450元,你到底图啷个嘛。”说实话,当时王天明的思想的确在徘徊在挣扎,但他深深地知道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于是他在说服家人之后,毅然返乡报名参加石房村党委书记的竞选。

  通过激烈竞选,他以高票当选上赶水镇石房村的党委书记,在任职大会上,王天明向全体党员、全村人民作出了3条庄严的承诺,第一:三年内还清18万元债务;第二:我三年的工资全部捐给村上;第三:石房村三年内没有大起色、大变样我主动辞职。

“烂萝卜”变成“金娃娃”

  在王天明书记的带领下石房村在始终立足村情社情,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遵循科学化试验、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思路,实现优势特色产业产品产销一体化发展,集体经济得以壮大,群众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子。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结合实际抓特色,支部+协会催生“摇钱树”。说起赶水特产草蔸萝卜,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此种萝卜凉拌、煮、炒、泡皆可,草蔸萝卜炖羊肉更是当地的一绝,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其种植历史已有300多年,因其个大、色白、肉嫩,被誉为“萝卜人参”。但10年前的草蔸萝卜因为农户粗放型种植,质量较差,品牌效应不明显。销售价格在0.1—0.15元每斤,有时农户卖不掉,便烂在地里。“产品滞销,资源浪费,农户致富无门路”这是当地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带领两委一班人深入田间地块,走家串户,查找萝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真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王天明书记决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上推广“支部+协会”组织模式,通过党支部出面组织,让村民发展无后顾之忧。“一个党组织引领一方产业”,石房村凭借这一新机制使该村站到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为下好产业致富这盘棋,石房村党委发动种植户成立草蔸萝卜技术协会,并在产业链上成立党部。

  试种的第一年,群众积极性普遍不高,不想冒险,看看再说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于是,王天明书记发动部分党员充当“排头兵”,承担风险,用实际效果说服更多的村民。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目前,75%的党员成为草蔸萝卜种植大户,合作社现有成员645户,主要分布在赶水镇的石房、铁石垭、双丰、双龙等行政村,辖26个村民小组,社员入股645股,股金1041万元。合作社经常举办种植、销售技术培训班,邀请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能手推广技术,传授经验,从土壤肥力培育,土壤杀虫杀菌,杂草轮除,规范化种植,科学化施肥管理等形成一整套科学种植方案。目前已开办了10多次培训班,有效实现了产业资源共享,采用集体所有制经营带动了全村农户致富,让草蔸萝卜成了市场上的热销品,将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年收入60万元左右的小康村,并带动周边村社8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如今一片片绿色的草蔸萝卜成了石房村的“摇钱树”。

  二是树立品牌意识,赶水草蔸萝卜大放异彩。在科技化、规模化、市场化的今天,品牌就是经济价值的核心,石房村先后成立了3个合作社,先后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赶水草蔸萝卜”、“赶水土鸡蛋”、“綦江红水果”等12件商标。申报绿色蔬菜8项,石房村种植的蔬菜全部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不用激素,多用农家肥,限用生物农药。赶水镇连续举办了五届萝卜节、一届采购会,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知名度,赶水草蔸萝卜由原来的销售价格0.10—0.20元每斤提升到销售价格0.80-1.00元每斤,商品泥萝卜在基地售价1-2元,超市有机萝卜已卖到了每斤3元,礼品盒装萝卜(10斤装)每盒卖到40元。仅此一项为石房村村集体创造经济收入60万元以上,户平均增收入1300元以上。

  三是拓展思路闯市场,营销发展风生水起。为了开拓市场,王天明书记重点在探索“农超”、“农校”、“农企”“农社”对接等新模式。2009年石房村被确定为全市首批农超对接试点示范村,同年11月石房村合作社与重庆重客隆超市成功对接,当时重客隆超市有29家门店同时在销售赶水草蔸萝卜。近几年,王天明书记把赶水草蔸萝卜通过贴牌后销往主城区的各大超市,以及重庆市区的几大农贸市场,先后与重庆新世纪百货连锁有限公司、重百超市、重庆永辉超市等160家超市分店进行农超对接销售,实现销售收入340万。把赶水草蔸萝卜(二级品)销往重庆大学食堂、重庆理工大学食堂、重庆富士康集团公司餐饮部、重庆郑胖子公司、重庆美乐迪公司等,进行农校和农企对接。通过诚信合作,石房村合作社打开了销路,每年仅此一项实现销售收入160万元,合作实现了“双边”互惠互利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范围,石房村合作社还率先实现了与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土地流转成为发展“新路子”。草蔸萝卜“翻身”只是个开始。王天明书记制定的集体所有制发展模式,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萝卜的问题,还攒足了“积蓄”,为扩大生产,同步发展西瓜种植、乡村旅游等做好准备。2017年,以整合产业资源为突破口,王天明书记在发展经济中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土地和自然环境优势,实行土地流转分红模式,承包给开发商打造花海果园观光带。先后流转土地350多亩,各农户整合闲散土地越多,产业规模越大,年均收益越多,逐渐形成了产业聚合优势,走出一条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时下,300多种花卉品种含苞待放,10多种果树正吐冒新芽,土地流转分红使全村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真抓实干步小康

  近年来,綦江区赶水镇石房村党委书记王天明团结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围绕“依托一个党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2007年负债58万元的贫困村,逐渐发展成为拥有近200万元集体收入的小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2016年,赶水草蔸萝卜产量达16万吨,产值突破1.32亿,上千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草蔸萝卜从“烂萝卜”摇身一变成“金娃娃,促使石房村从“穷山村”崛起为“小康村”。

  在王天明书记的带领下石房村先后被綦江区评为“五个好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市命名为“重庆市千百工程示范村”、“重庆市最美乡村”、“重庆市全区域旅游示范村”、“重庆市文明村”、“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重庆市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其发展的“赶水草蔸萝卜”先后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中国有机食品认证”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曾多次走进了中国南海,成为国宴佳品。在王天明书记的带领下重庆市綦江区双石蔬菜股份合作社,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获得了“全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品牌”、“中国合作经济组织成就奖”等荣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真心换真情,实干得民心,王天明书记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敢于担当,顽强拼搏,谱写了由落后到先进,由贫穷落后村到幸福小康村的华美转变,逐渐成为镶嵌在南部大山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