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跨区机收

农机跨区作业致富的领头雁

日期: 2010-02-08 14:07 作者: 梁绍华 来源:江西省高安市农机局 【字体: 打印本页

——记高安市久洋农机合作社社长黎小军
 
    在麦香沁腑的季节,江西高安黎小军率领他由几十台联合收割机组成的“跨区作业联合舰队”浩浩荡荡进入北方大地,拉开了新一轮“南征北战,西进东征”跨区机收作业的序幕。
        
  黎小军,1970年出生于高安市荷岭镇仁塘村,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并长期从事运输工作。几年前,头脑精明的黎小军瞅准了跨区机收作业这个新的营生,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和别人合伙购买了一台久保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随后参加了高安市农机局组织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班,并掌握了联合收割机操作要领,机械构造、维修保养和作业市场行情。
        
  “充电”后的黎小军首次“驾机”走出家门,开始了跨区作业,加入了由省农机局组织的“赣机北上”跨区机收小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由于他利用在培训班学到的理论和掌握的操作技能以及了解到的跨区机收信息,加上他为人诚信,作风正派,勤奋工作,收割质量好,短短二十几天,机收作业纯收入达4万余元。“赣机北上”回来后,又利用学到的知识对收割机机进行维修保养,准备投入到繁忙的“双抢”中去,加上操作熟练,比别人每天要多割5-10亩稻田。“双抢”完以后,又参加了省农机局组织的“赣机西征”跨区机收活动,这样运作一年下来,跨区作业收割面积达2000余亩。实现农机作业纯收入16万余元,每家分到8万余元。
          
  初战告捷,尝到甜头的黎小军更坚定了做大跨区机收这块“蛋糕”的信心,随后的几年里,连续几年新添联合收割机,辗转于重庆、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江西的吉安、南昌、九江等地,收割水稻、小麦1800小时左右,收割面积达3500亩,实现农机作业纯收入19万余元。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收回成本。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以从事小麦跨区机收为主的农机大户。由于黎小军能吃苦,脑子活,懂技术,收割的小麦损失小,脱粒净,因此他深受农户欢迎。在小麦还未开镰的时候,他就接到了大批业务,当地的机手都愿意跟黎小军一起北上。经过几年跨区作业的实践,他对跨区作业有着更成熟的认识。黎小军深深地明白,跨区作业效益不仅取决于机收的价格,同时还受作业时间、作业地域和作业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随着跨区作业市场格局的变化,跨区作业急需能提供全方位作业信息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带机人”提供配套的服务。他自费订阅了《中国农机化报道》、《中国农机监理》、《南方农机》等有关业务报刊杂志,从中了解国家涉农的政策,掌握农机信息,提高自己的农机机械理论知识,并系统地自学了有关法律法规。随后,他就开始着手组建农机合作社,积极向广大机手宣传有关政策,分析跨区作业发展趋势,探讨成立农机合作社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由他牵头的“高安市久洋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他被选举为首届社长,省农机局局长王绍萍、高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旭生等为该社成立揭牌。
          
  黎小军深感自己翻身不得忘本,发财要共同致富。同时,他又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是哪个机手机器出了故障,他都会耐心的帮助修理,只要他一得到跨区作业的信息,他就立马通知别人。他感悟:是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我摆脱了贫穷,是国家惠民政策给我叩开了致富的大门,展示了我人生的价值,帮我在致富路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要一如既往的带领乡亲们共同走好跨区作业致富之路,向小康之路迈进。
         
   一份付出,一份辛勤,一份收获,黎小军在几年的农机跨区作业路上摸索出了一套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本人于2008年被江西省农机局评为全省农机跨区作业先进个人,所在的合作社于2009年被江西省农机局评为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