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跨区机收

山东菏泽麦客大远征

日期: 2009-06-25 10:53 作者: 盛长新 杨宏伟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麦客,原意是指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在我国北方,由于各地麦子成熟时间的差异,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当麦客挣钱。农业实现机械化后,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现在叫跨区机收小麦,他们因和麦客有着相似点 ,也被称为麦客,因其是机械收割也被称为“铁麦客”、“机械麦客”。  
 
  据悉,从5月16日起,菏泽市陆续组织大批联合收割机,从郓城、牡丹区、巨野、鄄城出发,分赴河南南部、安徽南部和江苏、湖北等地开展跨区作业。今年全市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有1万多台,农机手和随机人员超过3万人。从5月25日起,这些联合收割机在各自作业点开始跨省作业,6月5日前后返回菏泽在本地作业,6月10日左右再奔赴河北、天津及该省东部地区。   
 
  麦收时节,麦客踏上远征路。      
 
  毕春根:参加全国麦收“第一镰”   
 
  6月8日,在牡丹区大黄集镇毕寨村,记者见到了代表菏泽麦客参加全国麦收跨区作业凯旋的毕春根。今年35岁的毕春根是牡丹区大黄集镇毕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组织下,今年年初,毕寨村的16台联合收割机户组成了为民农机合作社,毕春根被大伙推举担任了合作社社长。毕春根感慨地告诉记者:“今年是我们为民农机合作社首次组队出征,并有幸了参加全国麦收‘第一镰’,大家收获不小。”   
 
  今年5月26日,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在河南驻马店和南阳举行,来自山东、河北、安徽等省的数万台联合收割机一路轰鸣驶向麦田,全国麦收“第一镰”由此拉开序幕。在全国麦收“第一镰”现场,最显眼的是各式各样的“新麦客”-----大型联合收割机。红色的、桔色的、绿色的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行走迅捷、纵横往返,在金色的麦浪中“冲浪”驰骋。在形形色色的跨区作业队中,由菏泽市为民农机合作社组成的跨区作业队,以清一色的“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和诚实守信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依托合作社 跨区大作业   
 
  今年麦收季节刚到,毕春根就率领着毕寨村为民农机合作社的10多台联合收割机组成一个跨区作业队,浩浩荡荡奔赴河南省南阳市和驻马店市的小麦产区。为民农机合作社共有9台最先进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和6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30多名“现代麦客”在毕春根的率领下,于5月下旬出发,赶往河南、安徽的小麦产区。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我们首次以合作社的形式组队,大家一起干活,彼此有了照应。过去跨区作业都是‘单打独斗’,有时行动起来很盲目。今年跨区作业出发前,该市的农机部门和合作社提前与外地区签署了跨区作业协议,大家心里都有底。由合作社统一考察作业市场,签订作业合同,确定作业路线和作业地点,实行订单作业,省去很多麻烦。”毕春根说。   
 
  由毕春根率领的跨区作业队南下作业共11天,第一站是河南的驻马店和南阳。在南阳市唐河县浮莲镇作业时,毕春根和他的跨区作业队遇到了连阴天,连续4天下雨,联合收割机无法作业。“三夏时节,对俺麦客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一秒也不敢耽搁。”为了抢时间,毕春根果断决定移师安徽。   
 
  安徽省亳州市汝阳县沙土镇是毕春根他们跨区作业的第二站。在这里,毕春根和他的跨区作业队放开手脚大干了一场,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300多亩。   
 
  回家作业 两天完毕   
 
  “只要家乡的麦子一成熟,所有在外作业的联合收割机都必须赶回来参加收割。6月6日,我们毕寨村的所有联合收割机全部结束南下作业,返回到村里。本次南下跨区作业共11天,每台联合收割机收入一万多元。”毕春根告诉记者。
 
   在毕寨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俺村有5000亩小麦,10多台联合收割机只用了两天就基本收割完毕。俺家的两亩多小麦,一台‘福田麦客’仅用半个小时就收割、脱粒完毕,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   
 
  毕春根还告诉记者:“为民农机合作社的北上跨区作业计划已经确定,根据已经签下的协议,我们的作业路线大致为郓城县--河北省秦皇岛市--天津市宝坻区。如果一切顺利,每台联合收割机北上跨区作业再挣一万多元应该没有问题。”   
 
  牟百红:从“镰刀麦客”到“机械麦客”   
 
  单县曹庄乡的牟百红,已有20年的“麦客”的经历。前10年,牟百红一把镰刀,一个干粮袋,走村串乡为别人收割麦子,是一名典型的“镰刀麦客”;后10年,牟百红丢掉了镰刀,购买了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走南闯北,摇身一变成了“现代麦客”。   
 
  “过去当‘镰刀麦客’是被逼无奈。当时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太穷了,为了挣点零花钱,我与弟弟、父亲每人一把镰刀,利用南北小麦成熟的时间差,走南闯北当麦客出苦力挣钱。” 回忆起当年,牟百红感慨万千,“那时候,辛辛苦苦干一天,能挣上10元钱就很知足了。说起来,那时候当麦客真是太受罪了,从早干到晚,浑身褪层皮,第二天还得接着干。”就这样,牟百红连续当了10年的“镰刀麦客”。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牟百红和父亲、弟弟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又借了点钱,买了一台福田联合收割机,从此他们丢掉了镰刀,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小麦,成了“收割机麦客”。2000年后,单县农机局组织跨区作业,他家又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牟百红和弟弟各驾驶一台参加了跨区作业队,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牟百红又先后申请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及旋翻机、秸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配套机具,成为总资产达50多万元的农机大户。如今,他的服务区域由县内扩展到县外,随跨区作业队南下北上,到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作业,每年作业量已达1500亩,作业收入7万多元,成了当地依靠农机作业发家致富的典型。(信息来源:《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