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麦客”:候鸟般迁徙 收割一亩毛挣45块
在北方,由于各地麦子成熟时间的差异,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每逢麦收季节,便结伙搭伴来到产麦区,从南往北,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跨区机收小麦,这些人被称为“麦客”。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南殷村是一个有600多户的村子,有收割机100多台。5月 28日到6月7日,记者跟随“麦客”齐同江和他的同伴远赴河南郸城并到菏泽,记录下了他们远走他乡“淘金”的艰辛。
5月28日,齐同江和他的父母驾驶收割机从村子出发。经过两天一夜的千里跋涉,来到河南郸城县宜路镇麦区。由于长途跋涉极为疲劳,齐同江刚到麦地就打起了盹,而后便投入到了紧张的麦收中。
由于天气干燥,麦秸和灰土飞扬,驾驶收割机的齐同江一会儿就尘土满面,加上麦秸贴在皮肤上,奇痒无比。“就想洗个澡,可哪有地方去洗呀!再说也没有时间,只有回家再说了。”齐同江说。因为夏收时间紧,齐同江每天要连续收割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啃口馒头,渴了就喝口水,而晚上仅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6月5日凌晨1点多,齐同江在河南机收作业结束后,连夜转场菏泽。为消除困意,齐同江驾驶收割机走在路上专找坑洼路面,以便让自己随时保持清醒。在菏泽,又开始了两天的麦收。
齐同江的父亲齐宝顺告诉记者,今年收割一亩小麦毛挣45块钱,除去油费等开支,也就能剩下15块钱左右,如果顺利的话,平均一天可收割50亩麦田,有700多块钱的收入,一旦遇到机器故障,收入就会大打折扣。在菏泽,由于“麦客”之间相互压价,一亩地降到了40块钱,甚至35块钱也有干的。如果给经纪人5块钱回扣,再除去其他费用,最后一亩地纯收入落在“麦客”手里也就7块左右。 照此算来,一般需要五六年才能收回购买收割机的成本。
6月8日,齐同江和他的父母踏上了返乡的征程。在家里呆几天后,他们还要继续“转战”济阳、阳信。(信息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2009-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