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跨区机收

安徽复东村:悠然品茗看“机收”

日期: 2007-07-25 16:08 作者: 陆 飞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记者来到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复东村的时候,是7月12日的上午9点多钟,沿着进村的小路往里走了没一会儿,闷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路边的树上,知了叫成了一片,连小狗都躲在树荫里不停地伸着舌头。站在离村庄不远处的坡上放眼望去,记者的视野豁然开朗,只见大片大片的稻田散落在村子的周围,田里的早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偶尔一阵清风拂过,田里就会掀起一层金灿灿的波浪。“好一幅丰收的景象啊!”记者不禁在心里感慨。

  迫不及待地走进村子,记者却放慢了脚步,只见小桥流水间树影婆娑,放暑假的孩子在一起嬉笑玩耍,大人们则不慌不忙地做着手头上的事,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自家房前的大树下悠闲地聊着天,遇到的村民会友好的微笑致意,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此时正值早稻成熟的季节,过去这个时候的“三夏”生产正是农民一年中最苦最累的日子,可记者在村子的稻田里却看不到有人,也看不到那顶着烈日、手挥镰刀抢收粮食的场景。“大叔,这是你家的稻田吗?怎么不收割呢?是家里缺少劳动力吗?”一位站在稻田边的村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于是上前与他聊了起来。“现在不用我们自己割稻啰,都是机收啰!”这位叫袁国生的村民一边回答着记者,一边指着眼前的稻田说:“这都是我家的,10亩咧,看样子今年的收成不错,估计亩产1100斤以上应该没问题!”今年60 岁的袁国生告诉记者,过两天收割机就要到复东村来了,所以他一点也不着急。“孩子出去打工了,现在收割机又快又省时、省力,平均一亩田只要10分钟,我这10亩地也就花上一个半钟头就能全部收割完,所以不需要儿女们回来了,还是农业机械化好啊!”袁国生望着他丰收在即的庄稼,眼里充满了期待。

  “能说说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吗?”在村民袁国民的家里,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自家的堂屋里悠闲的吹着电扇看电视。

  “小伙子,过去那种苦你没吃过啊!”袁国民一边忙着沏茶一边回答道:“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要起床,顶着烈日在田里忙活一天,不知要晒掉几层皮,家里人哪怕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要到地里帮助大人们干农活,村里最能干的壮劳力从早忙到黑也只能割完一亩地。收割完了还要脱粒、装包,然后自己运到粮站,像我年轻的时候有把子力气,用板车一次也只能拉600多斤,而且到最近的粮站要走上1个多小时……”提起过去的那些往事,老袁的眼圈都红了。“现在你再看看,变化简直太大了,我是坐在田头的树阴下,喝着茶水看机收啊! 你还想不到吧,连卖粮都不用我们自己动手了,买家把汽车直接开到了田间地头,验收、过磅、装车都是他们搞好,而我们那是坐在家里数钱啰!”袁国民感慨万千。

  “和你们自己收割相比,机收是不是更合算呢?”记者问老袁。“当然是机收更划算啦!这就不光是省时间了。”袁国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机械收割目前的收费是60-70元/亩,他家的30亩地只需支付2000多元;而现在请一个人来帮助收割、脱粒,每亩的工钱是200元,30亩地就要支付6000元,机收的性价比非常明显。“还是党的政策好啊,现在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让农民告别了‘皇粮国税’,而且政府还给咱种地补贴,我是打心眼里高兴。我在村里也算得上是种粮大户了,我就希望种好地、打好粮,尽咱农民的本分,富裕了不能忘了国家不是!”老袁笑眯眯的说,朴实、真诚的话语同样感染了记者。

  访谈:复东村委会主任张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复东村是孔城镇最早施行机械化收割的村子之一,全村2100多亩水稻全部实现了机收,村民们由于尝到了机收的甜头,不仅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粮食产量和收入也大大增加。张主任告诉记者,要建设现代农业,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如今,农业机械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种地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体力活了。

  张主任说,在复东村,有很多像袁国民那样的村民,还主动提出承包别人不愿耕种的土地,就是看到了种地同样能够发家致富的好处。在不久的将来,复东村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综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的“一条龙”服务,并把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由田间作业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安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