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一线,热情似火
“三夏”麦收龙口夺粮,几十万台跨区作业的收割机驰骋在大江南北金黄的麦田中,将亿万农民从“三夏”割麦的艰苦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为这几十万台铁甲麦客提供后勤保障的除了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公安、交通、气象、油料供应等部门外,活跃在麦收一线的各农机厂家的服务人员也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记者在跟随福田雷沃重工“三夏跨区作业麦收服务队”一线采访的日子,每天都在被一些故事感动着。 农民兄弟的品牌观 5月下旬,豫南下了大雨,眼看即将到手的丰收成果遭受损失,农民无疑心急火燎。路边拦车收割的农民明显增多,但记者发现路上很少有收割机会停下来,经了解得知,由于今年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机手跨区作业的信息支持和调度,许多机手签有合同后,收割机都是履行合同作业,不会耽搁时间造成违约。 记者看到有几位农民挑着红布条向过往的收割机挥舞了半天,但始终无人停车。记者走向前与他们攀谈,才知道他们是附近村里的,村民说,最近天气不好,麦子亟等着割,但现在车比以前难拦了,他们在这等1个多小时了,也没拦到车。记者问:“现在村里人都请收割机割麦子吗?”一位王姓老农说:“差不多吧,现在村里年轻人大都在外面打工,收割机割麦快,去年我雇了台谷神收割机,半天不到,百十亩麦子就收完了,原来得雇好几个人忙活半个多月呢!”一位姓张的中年农民接茬说:“雇收割机也有门道,跟老王说的那样,雇着好车割麦子快,不瞎粮食,现在村里雇车割麦子都知道认牌子!”没想到农民请收割机也要认牌子,这事确实有些新鲜,不过由此也不难发现:农民的品牌观虽然略显朴素,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最后在记者的协助下,几位农民终于如愿雇到了车。 辞别几位农民,记者一行奔赴“三夏”会战正酣的太康,在太康科丰农机城,记者碰到了刚随服务车从一线回来的农机城经理赵先生,赵先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赵先生说:“我这边今年派出去了5名服务人员和两台车,今年虽然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比较多,但服务压力却相对减轻了!”当看出我们没太听明白时,赵经理接着说:“我跟福田雷沃重工合作多年了,这个公司的产品质量较好,服务也到位,这样我们经销商的生意也比较好做,今年虽然收割机总体销量不如去年,但谷神是卖得最好的。因为车的质量过硬,咱车虽然卖得最多,但服务的压力却没有增加多少。现在不但是买收割机的认牌子,在我们这块儿,不少老百姓用收割机也认牌子呢!” 帮机手多挣钱是硬道理 农民购买大型农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致富。一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谁更能为老百姓着想,谁能为老百姓多创造价值,帮老百姓多赚钱,老百姓就认谁的牌子!” 6月初,许昌麦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福田雷沃重工第三服务纵队队长闫玉奎接到信息服务中心电话,尚集地区一位用户收割机液压转向失灵,当地经销商服务人员维修无果,用户情绪激动,服务队员杨铮和任茂鑫听完情况介绍后,主动向服务队长闫玉奎请缨。 两人驾车迅速到位,情绪激动的用户冲服务队长闫玉奎叫道:“修不好,你们甭想走,还得赔我的误工费!” 二人对用户进行安抚后,迅速展开故障排查,结果发现问题点是由于用户私自在转向油缸的螺栓处焊接上了一个螺母,该螺母与转向油缸产生干涉,导致转向打不到底,同时造成变速箱啮合齿轮啮合不到位而发生异响。服务队员当机立断,快速的将转向螺栓拆下,找了附近的一家维修点将多余的螺母用电焊取消,并重新进行了调试,在两位服务队员的不懈努力下,不到一小时,该车就恢复了正常。服务人员快速的维修服务,博得了围观村民的喝彩: “福田雷沃重工服务队的技术就是过硬,态度也好,买车还得买他们的”。随后,车主有些不好意思地握住服务人员的手,一再要求留下吃饭,服务队员婉言谢绝后,又奔赴下一位用户。 路上,技术员杨铮师傅告诉记者,在服务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故障是因为用户没有按规程操作,或者私自改装车辆造成的,但因为农时紧迫,很多用户的情绪都非常激动,甚至会出口伤人。比如有些机手为了多割麦,会违规提高收割机行走速度,因为喂入量过大,很容易导致中间轴出现故障,这在操作规程中是有明确说明的,但在机手情绪激动的状态下,是很难去跟他解释的。而公司在给服务人员培训时也多次强调:“不管什么情况都绝对不允许跟用户争吵,尽最大努力为用户解决问题,帮用户多赚钱是服务的首要原则!” 据悉,为了帮用户创造最大价值,福田雷沃重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连续两年与农业部合作对跨区作业机手实行信息化服务,同时将服务前移,对用户进行机械驾乘、维修保养等方面的培训,2006年,福田雷沃重工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400家服务站,对6万余农业装备用户进行了免费培训。投入培训费用480余万。“以前对机器不是太了解,作业过程中总会出现些小问题,现在通过厂家培训,平常碰到的小毛病自己都能解决了,干活快了,收入也增加了”,驻马店用户李师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另外,每年福田雷沃重工都要举行全国范围内的用户回访活动,以便及时发现用户在机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回访人员现场处理或调动最近的服务站工作人员协助的方法帮助用户加以解决。 用心服务 创造感动 跨区作业收割机动态流动的特点,可能会导致在某个区域市场出现服务资源暂时的相对短缺,而这正像一份答卷摆在各主机生产厂家的面前,查点着各自的庄严承诺。 河南南阳地区的麦收5月中旬正式开始,福田雷沃重工第二服务纵队队长王全林带领的16名服务队员是首支到达该地区的服务队,因天气原因,当地收割高峰比预计时间提前到来,到达该地区参与机收的收割机总量在16000台左右,服务资源需求较大。 这支服务队针对自身服务资源不足的情况,充分发掘福田雷沃重工当地经销商、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协同作战。在服务高峰期,所有服务人员每天平均睡眠不足4个小时。其中有一辆服务车车长王海波、司机刘新宝、技术员尹世军三人连续作战6昼夜,为防止司机打瞌睡,车长王海波坐在副驾驶位置给司机不断地鼓劲,还专门给司机准备了红辣椒提神,到后来这些方法业已失效。为了不影响服务,刘新宝冲王海波大叫:“看我犯困你就使劲掐我后背!”就这样该服务队硬是顶过了几天的高峰期,被后续赶到的服务队替换下来短暂休整。当记者问刘新宝在外面服务苦不苦时,他憨厚一笑:“说不苦肯定是瞎话,但老百姓花几万块买台收割机,就指望这个把月挣钱呢,咱给他们服好务,帮他们多挣了钱,用户满意了,咱尽到了责任,心里也踏实!” 聊到最后,一丝狡黠闪过他的脸庞,他调侃地说到:“我现在最想干的事就是睡觉,等麦收结束了,我非得睡上个三天三夜不可!” 在许昌地区一服务站,服务人员吴大伟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地用户王师傅的收割机在夜间行驶时,因事故将拨禾轮撞坏,眼瞅着自己揽到的几百亩麦子没法履约收割,不但钱赚不到,还要倒赔一笔违约金,心急如焚的王师傅拨通了福田雷沃重工信息中心服务热线,信息中心用户档案显示:王师傅的车是一款谷神背负式收割机,经查询得知,该款产品在许昌地区的投放量很小,该型号配件在许昌地区的少量储备已用完。为此信息中心又紧急联系了公司设在平顶山、漯河等周边地区服务站,均告知当地无此型号产品投放因此也无相关配件储备。在信息中心座席员为王师傅调度资源的十几分钟内,王师傅情急中又连续拨打了好几次服务热线,甚至在电话中哭起来。座席人员边对其进行安慰,边迅速将情况向服务部作了汇报,公司服务部当即批示:特事特办,紧急从公司调配一辆专车连夜发运配件,经过12小时全程高速奔袭,配件于第二天凌晨3点钟送到用户手上,故障排除后,王师傅激动地紧握着为其修车的服务队员吴大伟的手半天说不出话,再次流下了眼泪。 “三夏”跨区作业会战即将落下大幕,记者所见到的仅仅是“三夏”跨区服务一线的只鳞片甲,如果说“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喜悦”的口号看似抽象的话,那么几千名服务将士在火热一线数十日征战所创造的用户感动,无疑使这句口号变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而福田雷沃重工服务部收到的数千封感谢信和墙上数百面用户赠送的锦旗也是对这一口号的最佳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