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跨区机收

山东泗水:农机作用大 夏忙新事多

日期: 2007-06-07 10:50 作者: 杨玉栋 杨瑞伍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时令匆匆催人紧,又逢三夏农忙时。走进6月,走进乡村,走进麦田;麦浪涌动,麦香浓郁;丰收的景象让人兴奋,所见所闻让笔者感到新奇。在泗水县农村,未见昔日农民汗流浃背忙麦收的景象,却看到了不少新鲜事。

地里“机”鸣人不忙

  夏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为繁忙和劳累的季节,不论是收还是种,“抢”字当头。而在泉林镇青龙庄村却丝毫感受不到紧张和忙碌。在收割现场,等待收麦的村民备足麻袋,三三两两坐在树阴下纳凉说笑,两台自走式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正踏着麦浪轰鸣作业。村民王富明高兴地对笔者说:“我这4亩麦子要是在前些年,起早贪黑也要忙上十来天,一遇天气变化,夜里一家人睡觉都不踏实。现在不一样了,小麦联合收割机一响,麦就能装袋,又快又干净。‘割麦垛垛,累死累活’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农机把农民从收、捆、运、脱、扬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说话间,王富明的4亩麦子便收完了,5名村民忙上前帮助装小麦,小麦联合收割机在村民们的争抢声中又驶向了麦浪。

镰刀麦场全“下岗”

  “现在收麦可省事多了。”高峪乡寺台村宋奎华老汉说:“以前全靠人用镰刀割麦子,打场晒粮,又收又种,少说也得折腾十来天。如今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脱一遍清,甭管晴天阴天,都能在田里直接打出麦子,谁还愿意费时费劲磨镰刀、建麦场,它们几年前就‘下岗’喽!”

外出“工人”不返乡

  泗水县共有10万多劳力在外务工,往年春节、农忙时,都会形成十来天的运输高峰。而今年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农民工返乡收麦,麦收时汽车站、火车站前的返乡农民工屈指可数。星村镇返乡农民工王广社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他在北京打工,往返一趟车旅费加上误工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而自己家4亩地的小麦采用机收、请人帮工夏种的总投入不会超过350元。老王说如果不是想看望家里父母和孩子的话,他也不用回来。为帮助许多家中无劳力的农户搞好夏收夏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泗水农村出现了许多“机收帮扶工作队”,采取结“穷亲”、攀“农机亲家”等形式,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提供帮助。

“无粮村”里人倍忙

  与粮食种植户忙着用麻袋装小麦不同的是,一些市场意识强、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的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尽管不需要夏收,也是异常忙碌。在泗河街道办事处东曲泗蔬菜村,上百户农民正忙着为田地里绿油油的黄瓜、西瓜、土豆锄草、施肥,为辣椒、茄子松土打杈。在东立石村毛立栋的西红柿地里,他一家老小都在忙着摘西红柿,装了满满一手扶拖拉机后,他擦了擦额上的汗水说:“我今年种了一亩地的大棚西红柿,还有六分多地的大棚辣椒,现在每天能卖四五百块钱,得卖上一个多月。”

  在泗水县农村,笔者体会到了农民劳作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民信息灵了、观念新了、科技意识强了,“三夏”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没日没夜地忙活。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三夏”;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农民。这点点滴滴的变化,折射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预示着农业发展的方向。你看,金黄的麦子、绿色的瓜菜和红火的日子,新农村建设怎能不让人刮目相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