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机声隆———安徽小麦主产区“三夏”见闻
5月28日,烈日当空,农业大省安徽迎来了入夏以来最炎热的一天。
记者站在淮河大堤上,看到的是一幅喜人的画卷:随风飘扬的柳条,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浪,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石油部门组织的“三夏”流动加油车就停在路边上,丰收的喜悦被写在了农民的脸上。
“你家有几亩麦子?”
“10亩。”
“一亩能收多少斤?”
“800斤没问题!”
“全部机收吗?”
“全部机收,俺们这里早就不用镰刀了。”
54岁的颍上县双墩村农民朱超玉摘下头上的草帽当扇子,他对记者说:“孩子们都到上海打工去了,老两口在家操持田里的事,请机手来家里收小麦,一亩田40块钱,又省事又省心。过去一到夏收就着急,请人来家割,买酒买肉不说,最后还要担人情。”
站在一旁的机手刘兵延接上了话茬:“多亏了政府的购机补贴,我今年买了一台机子,政府补助了2万元。我们跨区作业,农机部门还把信息打到手机上,我们有了难处给服务站打个电话,他们就帮助解决了。”
正在“三夏”一线忙碌的安徽省农机局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燃油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今年机手的总体效益可能下降,在这个时候更要农机部门多提供一些服务,保护机手的积极性,确保全省的机收率稳中有升。让农民在丰产之后,真正得到丰收。
淮河南岸的霍邱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记者在该县马店镇采访时,听到许多农民称赞安徽省政府组织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49岁的农民刘跃进走到田埂上,拍拍裤腿上的麦草,和记者聊了起来:“政府抓小麦高产攻关,我们农民得到了实惠,过去一亩田收不到500斤麦子,现在能收八九百斤,好的田块有1000多斤,而且还有保护价,我们种田人真是赶上了好‘年景’!”
安徽省农委农业局局长牛运生介绍说:“到5月29日全省已收小麦100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未来一周如果不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根据预测全省小麦总产和单产都将超过上年,再创历史新高。为了引导农民搞好夏种,省政府即将启动玉米振兴计划,帮助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发展优质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