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粮食生产标准化 全力提升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黑龙江省五常市人民政府
五常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全市幅员面积7512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分布格局(实有耕地372万亩,其中水田155.8万亩)。全市下辖11个镇、13个乡,261个行政村,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万人。
2004年全市粮豆薯作物播种面积341万亩,比上年增长18%,粮豆薯总产31.63亿斤,比去年增长23.5%。粮豆薯平均单产463公斤,比去年增长6.7%。其中水稻单产538公斤,比去年增长6.3%;玉米单产530公斤,比去年增长7.5%;大豆单产158公斤,比去年增长10.5%。2003年粮豆薯播种面积比1998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8%。2004年粮食商品量11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146公斤,可向外调出商品量9亿公斤。全市人均纯收入可实现4156元。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
一、突出粮食生产标准化。2004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条主线,认真组织实施。在粮食生产上,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坚持高规格、高标准,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在生产资料投入上实现高标准。今年的物资投入充分体现节本、优质、高效和精量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标准。水旱田全部应用优质高效新品种,水稻优质品种当中仅五优稻一号就达80万亩;玉米以奥育16、本育9等;大豆以黑农37、东农42等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了水稻五优稻一号品种的提纯扶壮,确定并实施了2万亩五优稻一号品种的繁育基地。投入生产的种子必须经过精选、加工、包衣处理才能下地。并认真实施了“沃土工程”,广泛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复合肥,改变单独依靠化肥投入的单一增产模式,并针对不同地块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改变土壤结构和理化指标,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在整地上实现标准化。我们坚持抢墒整地,松、翻、旋,起垄和镇压连续作业,防止跑墒失墒。未达到待播状态的地块,坚持耙耢,顶浆起垄、镇压保墒。三是在播种上实现高标准。在今年粮食生产上,我们严把质量播种关,制订了《五常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五常市优质水稻生产栽培模式图》,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我们在旱田生产上,采取机械精量播种和人工细摆种,做到田种精量、下粒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播后镇压,给种子萌发创造适宜条件。在水田生产上,实行“三早一抢一保”。通过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抢上头茬水,保证标准。采取科学调水、合理轮灌、节水灌溉等措施,全部采取大中棚育苗、推广了机械育苗、钵体育苗和十全法育苗,实施稀植、超稀植技术规程,即(12+8)×6和(12+9)×6标准进行插秧。特别是我市民乐乡作为国家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示范区,全部采取(12+9)×6的双打垄超稀植栽培技术,提高了水田生产标准。通过国家、省组成的专家团对该项目的测产,平均亩产580公斤以上。比全市水稻平均亩产538公斤提高7.8%。四是在收割上实现机械化。全市3百多万亩耕地,60%实现生产收获机械化。
二、突出科技体系服务规范化。五常市粮食生产之所以取得了可喜成效,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五常有市、乡、村、屯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0多人;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面落实以国家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和“四个一”活动工程为主攻方向的科技培训活动。为五常市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一是深入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为了更好发挥农技部门的职能作用,使新技术迅速普及至千家万户,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从今年年初开始,农技服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四个一”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即每个农民有一张培训卡,农民持卡可免费参加培训,免费获得技术手册等资料;每一户农民都有一张明白纸,根据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过程和一年四季农业生产事项用一百字和三字经形式打印一张纸上,发到农民手中,在宏观和关键环节上指导农民正确生产。共放发41000张;每个农户都有一本技术手册和一张光盘。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操作规程打印手册和刻制光盘,直接放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在每个生产环节中都有技术标准,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都有对策,全年共发放手册30000多册,光盘1万多张。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从科技人员手中迅速转移到农民手中的快捷通道,形成了“专业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标准化科技推广体制。二是科技服务五到户。为了使科技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粮食生产的提高,在科技服务上做到了五到户。即科技人员蹲点到户。每个村必须有2名科技人员长年蹲点到村到户,针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咨询,研究对策;科技培训到户。今年我们在培训对象和内容都进行了创新,变过去为政府培训(培训领导),到为龙头企业的基地农户培训;变过去的集中培训师资为集中培训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栽培模式到户。五常市“五优稻1号”优质米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品质优良多次获奖,但栽培技术要求严格,对此,市委、市政府统一绘制《五常市优质水稻栽培模式图》,该图从生育过程、气候条件、插秧、管水、施肥、植保等具体措施,都有各种标准又有不同时期丰产物像,农民一看就懂;配方施肥物化服务到户。我们针对不同地块全部实行了测土配方。改变了过去盲目施肥和N、P、K配比不合理而造成的贪青晚熟、发病减产现象。实践证明,效果显著,通过试验区测产亩产超过580公斤,增产15%以上;企业参与合同订单到户。为了保证国家“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真正落到实处,使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保证销售。市委、市政府加大龙头企业的构建,运用科技手段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根据龙头企业需要的良种、需要名牌、需要质量、需要基地的特点,科技部门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技术推广部门负责选农户、选基地、选良种,负责培训和指导农民生产并产出高标准的优质粮食。今年全市订单面积16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90万亩,到目前全部销售一空。全市新推广项目41项,仅水稻一项比去年亩产增加30公斤,增收4200多万元。通过开展有型服务,使农技科技人员服务空间扩大,服务有对象,技术有用场,工作有目标,企业生产有基地,优质有保障,农民得到技术和物化服务,并高价销售的合同,实现了企业、农民和技术部门三受益。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实际效果。
三、突出园区示范基地建设。为了全面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整体中,积极依托载体,加强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通过园区的示范,引导农民;通过园区效果展示,影响农民;通过园区的科技,教育农民。从而形成了展示、示范与实验,推广和普及相结合的示范体系,有利地推进了五常粮食生产向前迈进。一是发挥载体作用,加快了粮食生产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全市建立了水稻、玉米、大豆为主体的六大科级示范园区;乡镇建立了24个专业品种粮食科技示范园区;并在重点村屯培养了标准化粮食生产示范户。全市建立50万亩示范区,10万亩展示区,1000亩试验区,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示范网络。在园区内进行了品种提纯扶壮,标准化栽培模式,玉米大垄双行,大豆垄三模式,暗垄密及全程机械化等项目的示范。通过示范引导,加快标准化生产的推广。二是发挥示范效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园区带动,辐射推广标准化生产面积150亩,绿色食品面积100万亩,通过精量播种,标准化栽培,先进技术推广,全市可节约种籽500万斤;,通过节水灌溉,全市可节约用水100万方;,通过实施测土配方,全市可节约用肥800万斤,通过推广机械复式作业,节约用油1.5万吨。累计节约生产资金6000万元。同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通过全国农业专家在园区进行实割实测,园区水稻平均产量628公斤,比全市水稻平均产量提高1.7%,比上年提高23%,增加经济效益近亿元,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标准化园区的示范引导,不仅提高粮食总产和单产,提高了我市农业的知名度,也吸引了社会各方面对我市粮食生产园区的关注。一年来先后接受了20多次中外专家检查指导,几万人的观摩和学习。中外客户也纷纷前来签订合同,订购农产品。到目前全市外调粮食8亿多公斤,提高了效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实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