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表彰

多着并举 努力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

日期: 2004-12-29 16:12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里下河腹部,全市总面积2393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614个行政村,总人口155万,其中农业人口128万。兴化是一个农业大市,现有耕地面积193万亩,水域面积119万亩,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量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上世纪70-80年代,全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275万亩左右,1979年,兴化以粮食总产92.2万吨荣登“全国粮食冠军县”,1983年以来,粮食总产保持在100万吨以上,1999年达到最高的122.98万吨,1995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居全国县级之首,1991年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2001年7月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2002年跻身全国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3年全市实现GDP103.29亿元,财政收入7.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6元。

  近几年来,我市在稳定和提高粮食总量的基础上,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上寻求突破,初步形成了优质粮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新格局。近年来,全市粮食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达11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面积100万亩,总产60万吨以上,小麦面积90多万亩,总产约35万吨左右。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努力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政策,科学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二○○四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47.55万亩,较上年的225.82万亩,增加21.73万亩,增幅为9.6%,粮食中夏粮种植面积为106.17万亩,秋粮种植面积为141.38万亩。全市今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10.63万吨,较上年的92.52万吨,增加18.11万吨,增幅达19.6%。

  一、狠抓“四个到位”,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农业发展春天的到来,作为产粮大市,我们积极引领全市百万农民,抢抓机遇,狠抓“四个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一)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作为破解“三农”难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位置来抓。市乡两级组织了上万人(次)的基层干部学习辅导班,成立了一号文件宣讲小组,深入到乡镇、村组开展宣传,市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宣传专栏,新闻信息中心编印了宣传专刊,乡镇和村组普遍张贴了一号文件宣传提纲。市委、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对全市一号文件宣传、贯彻情况进行专题督查,有效地促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宣传活动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普遍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吃上了“定心丸”,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按照省政府规定,今年我市农业税下调3个百分点,全市落实农业税6711万元,比上年减少5051万元,下降42.8%;按照民主评议、上墙公示等工作程序,全市共落实一事一议筹资2223万元,人平19.6元,一事一议筹劳449万工日,劳平7.5个;农业税社会减免实行先减后征,全市共落实社减农户11.67万户,社减金额473万元。全市2004年农民承担的税费总额为8934万元,比上年减少5604万元,下降40.2%,人均减负44元。今年5月底前,全市已将农民负担项目和金额全部分解落实到户,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率达99.1%(因部分农民常年在外打工、经商)。

  (三)惠及农民的三项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一是粮食直接补贴。全市落实粮食(水稻)直补面积131.9万亩,按20元/亩的贴补标准,2638万元的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专户兑现到农户,惠及农户34万户。由于粮食直补政策宣传到位、公开透明,发放程序规范有序、把关严格,直补工作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好评。二是水稻良种补贴。今年我市被列为全省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县(市),全市确定13个乡镇为项目区,落实优质粳稻种植面积30万亩,每亩补贴8元,发放良种补贴240万元,推广了武香粳14号、南粳41、扬粳9538等优质新品种。三是大型农机具补贴。为顺应农民种植水稻的热情,努力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对购机农户实行专项补贴,一台价值1.5万元的插秧机,农户只需付5000元即可获得,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插秧机的热情,全市今年新推广插秧机120多台。

  (四)为农服务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快品种、技术和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的实施步伐,继续实施了百万农民科技教育工程,各涉农部门普遍开通了为农服务热线电话,不定期地发布农业信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会、技术培训班、农业科技宣传和技术示范,把农业生产的技术、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村组田头。今年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全市上下掀起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攻坚战,取得阶段性的工作成效。针对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大幅度上涨,制约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矛盾,全市各地实施了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合理确定粮食种子价格,开展以“打假护农”为主题的农资市场整顿活动,同时加大农资价格监测监控力度,努力减轻农民生产投入负担,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二、坚持“四化并举”,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为顺应加入WTO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在稳定和提高粮食总量的基础上,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坚持“四化”并举,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一)坚持优质化发展,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粮食生产种优才能质高、质优才能价高。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和推广了扬粳9538、华粳1、2号、苏香粳1号、丰优香占、扬麦158、扬麦10、11号、扬麦9号、扬农啤1号等优质专用品种20多个,全市稻麦优质化率达95%。同时,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水稻生产上大力推进粳稻化进程,全市粳稻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小麦生产上坚持通用型和专用型相结合,在以蒸煮类(红皮)小麦当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今年被列为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区,种植专用弱筋小麦近20万亩,并且全面实行了优价收购、专仓专贮。

  (二)坚持区域化布局,形成粮食规模优势。针对我市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有所差异的特点,逐步推行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不断加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力度。全市现建有省级优质粮生产基地35个,面积达180万亩,其中在中、西部乡镇建成优质粳稻生产基地70万亩、优质蒸煮类小麦面积60多万亩;在北部乡镇建成稻渔共作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5万亩;在东、南部乡镇建成优质啤酒和饲料大麦生产基地20多万亩。通过区域化布局,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粮食生产规模优势。

  (三)坚持产业化带动,促进粮食稳步发展。为避免重复出现“谷多卖贱,谷贱伤农”的局面,确保农民种粮销得出,卖个好价钱,在充分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把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粮食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利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优势,制订优惠政策,落实扶持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发展粮食营销组织100多家,从事粮食经营的经纪人1万多人,粮食加工企业15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6家,年粮食加工营销量150多万吨,等级面粉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饲料生产15万吨,麦芽生产10多万吨,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农民经纪人+农户”等粮食经营模式。我市戴窑粮食交易批发市场,现有粮食加工企业60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2003年成交粮食15亿斤,成交金额14.4亿元,居全国百强粮食交易市场之首。

  (四)坚持标准化生产,实施粮食品牌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按照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总体规划,着力抓好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等无公害优势粮食产品的规划和发展,以实施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努力建立和完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相统一的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制定和实施了稻渔共作、弱筋小麦等生产技术规程,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大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查禁力度,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今年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通过省级验收,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粮食产品品牌有30多个,其中“楚天牌”优质免淘米、“一禾”牌优质粳稻、糯米粉等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冠宇”牌面粉获省首届优质农产品称号和国家绿色食品证书,“泓竹”牌大米正在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这些产品畅销苏南、广东、上海等南方市场,并部分出口海外,初步打出了“兴化农产品无公害”的品牌。

  三、推进“四个突出”,努力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在今后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上,我市将继续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粮食生产“安全、优质、高效”,大力推进“四个突出”,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是突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坚持“五不准、六不报批”的用地政策,确保全市186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变、质量不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让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种植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圩堤达标工程和圩口闸、排涝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流域引排条件和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努力实现“旱涝保丰收”,确保粮食安全有效供给。

  二是突出基地和区域化发展,提高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整合我市粮食生产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无害化的发展优势,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抓好优质粳稻、专用小麦、蟹田稻等无公害优势粮食产业的规划和发展,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形成粮食生产产业优势。

  三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粮食稳步发展。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引进“三资”开发农业,按照“多种方式引导,多元主体参加,多种模式发展”的原则,以利益为纽带,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拉长粮食产业链条,促进和带动粮食生产。

  四是突出科技支撑,提升粮食发展水平。继续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质量和产量。强化技术攻关,加快优质、高产、多抗粮食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建立和完善与优质粮食生产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努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