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四川省仁寿县人民政府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眉山市东南部。地处川中丘陵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全县幅员面积2606.9平方公里,2003年末实有耕地122.62万亩。辖110个乡镇,1104个村,9211个经济社。总人口160.27万人,其中农户36.60万户、农村人口132.02万人;农村劳动力63.85万个。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的下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出现下滑趋势,这一现象引起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开始,我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粮食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31.58万亩,比2003年的218.24万亩增加13.34万亩,增6.1%;2003年播种面积比1998年增加15.23万亩,增7.5%;2004年粮食单产327.4公斤/亩(比2003年略有增长),总产量75.81万吨,比2003年的71.41万吨增产4.4万吨,增6.2%;2004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473公斤,比2003年的446公斤,增加27公斤,增6.1%;2004年全县提供商品粮15万吨(其中:水稻12万吨,小麦3万吨),比2003年商品粮13万吨(其中:水稻10万吨,小麦3万吨)增加2万吨,增15.3%。
仁寿是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和提供商品粮的大县。2004年根据我县粮食种植区域规划布局、气候特点,我们提出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立足抗灾,强化领导;多样生产、提高复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增水稻、主攻旱粮;突出玉米,开发晚秋;全面实现恢复性增产”。狠抓了“三个到位”,即:政策措施到位、保障措施到位、技术措施到位。
一、政策措施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各大局、各工委、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贯彻中央1号文件促农民增收工作意见》(仁委发[2004]3号),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2004年农业税征收征管工作通知》(仁府发[2004]23号),县财政发出《关于下达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仁财国企[2004]54号)。发放张贴《2004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1200余份,印发省政府告《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20000余份,贯彻国家关于农资最高限价和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文件精神,稳定了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中央1号文件、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10项政策措施及省市有关粮食生产文件,如利用县区乡有线电视台、宣传车、黑板报、简报、快报等,仁寿电视台连续报道20天次,动用宣传车50余次。县政府下发了《2004年小春生产意见》、《2004年大春生产意见》、《2004年晚秋生产意见》。农业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生产的发展。
二、保障措施到位。
组织保障。全县粮食生产上明确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县委分管农业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直接责任人,并成立了全县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由县政府有关组成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业务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各乡镇政府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为副组长,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经费落实。县政府加大对粮食生产资金的投入,一是保障全县农技推广人员事业经费,共计989万元,其中县级351万元(2004年增加经费60万元),乡镇级638万元;二是增加全县粮食生产技术培训经费100万元,共计195万元。
责任明确。县政府下发《2004年小春生产意见》、《2004年大春生产意见》、《2004年晚秋生产意见》,明确了各乡镇各项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等目标任务;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指标、目标责任人、实施责任人;县政府与各工委签定目标责任书,工委与各乡镇相应的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各级各部门加大力度解决撂荒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杜绝了因外出务工或全家外出农户的耕地撂荒;利用冬闲田扩大春洋芋种植面积,加强小春预留行的空行利用种植洋芋、蔬菜、绿肥等,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复种指数。
体系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有农技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站、果树站、科教站、种子站、种子质量检验站、植检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等事业性单位,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3800余万元。建有化验室、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每年培训人数5000人以上。农技推广系统现有技术干部795人(县级157人,乡级638人,保证了各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干部人员在4人左右),本科55人,大专126人,高级农艺师20人,农艺师156人,助理农艺师370人。2004年共举办技术培训558余次,培训61余万人次(其中:县农技中心培训8次,参加培训农民10000余人次,乡镇级培训技术培训550余次,参加培训农民60万余人次)。培训的主要技术有:水稻旱育秧栽培、水稻杂糯间栽、玉米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玉米行间间种冬大豆、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配方施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等。
狠抓“三百”粮食工程。2004年仁寿县承担四川省"三百"粮食高产优质示范工程,项目内容:4万亩高产优质水稻示范片,8万亩玉-苕-豆示范片。项目落实在陵阳、钟祥、彰加、满井、禾加、富加、禄加等7个工委涉及34个乡镇,286个村,农户94610户,农村人口348577人。"三百"粮食高产优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际落实面积13.317万亩,超计划1.317万亩;工程项目区粮食总产8462.78万公斤,比大面积增651.12万公斤,新增总值2260.19万元,人均增收62-71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技术措施到位。
良种。县委、县政府加大粮食高产优质品种推广力度,全县两杂种子推广面积达100%(水稻良种面积60万亩,玉米良种面积44万亩),小麦新品种面积56万亩,更换率达80%以上,红苕良种34万亩。全县推广的主要品种:小麦,川麦107、绵阳31、川麦32、川农16、绵农11、川育系列等;玉米,登海11、临奥1号、临奥4号、东单60、川单21、成单14、农大108等;水稻,岗优725、岗优527、D优527裕香优、川香优、宜香优、II优92-4、II优7号等;红苕,绵薯4号,鲁薯8号,“868”等。
良法。全县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小麦撬窝点播疏株密植技术40万亩,春洋芋综合配套栽培5万亩,水稻旱育秧及抛秧技术推广面积38万亩,水稻杂糯间栽推广面积20万亩,优质蛋白玉米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14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6万亩,春玉米间种冬大豆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0万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面积20万亩,双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面积8万亩,红苕采用双膜早育技术40万亩。高产模式:旱地栽培模式:小麦-蔬菜-玉米-大豆-秋作、小麦-洋芋-玉米-大豆-秋作;两季田栽培模式:小麦-水稻-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