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麦客”赚钱有点难 江苏南通市农机部门提醒:摸准行情再上路
今年麦收季节,“麦客”们又开始四处奔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柴油涨价、竞争加剧,使得今年转战南北的“麦客”赚钱难度加大。但随着天气转好和各地同步收割的展开,又为跨区作业的“麦客”们带来转机。
6月4日,江苏海安农机大户邱锡卿组织的30台联合收割机从海安出发,浩浩荡荡驶往广东。老邱坦率地告诉记者,由于“非典”和天气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麦客”的生意就不怎么好做。前年到四川收割一个月收入在4万元左右,而去年下半年1个月下了半个月雨,收入还不到1万元。
成本加大和购机农户增多是“麦客”效益下降的两大因素。据了解,麦收前柴油每吨涨了280元左右,加上农机管理费、司机和经纪人工资,这些费用为麦客们增加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由于跨区作业经济效益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农户购进联合收割机。去年“非典”导致跨区作业无法进行,农户雇不到“麦客”,纷纷贷款或者合伙买了收割机。加上在作业地区出现的散兵游勇,压价冲击市场,导致“机多价贱”,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为了不让农民烧麦秆,农机部门要求收割机留下的麦秆不能超过15厘米,尤其是高速公路沿线的要求更为严格。这让“麦客”收割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
南通农机局农机管理处吴建东分析说,根据他们的市场调研,从6月份开始,跨区作业市场已出现转机。由于同步收割和小麦涨价,带动了收割价提升。以往收割时间错开,等到当地农忙结束再到外省收割,现在徐州、南京、山东等地开始同步收割,行情上涨。目前的市价在50元一亩,能接到大面积业务的,一天收入能在2000元到3000元左右。他提醒农户,一定要摸清行情再出发。首先要了解去哪里。对收割价、气象、地理都要详细了解,和当地农机部门预先订立协议。其次要知道什么时候去。太早了浪费人工,开支消耗大,去晚了市场已被抢占。他举例说,去年7月,如皋农机协会组织了两个调研组到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调查,最终在湖北签订了8份意向性协议,落实了125台联合收割机7万亩的机收面积。8月份出征后,全队125台机器行程900多公里到达湖北孝感,由于早有安排,半个多月内每台机手作业300亩左右,收入可观。他还建议农机手们,不宜大部队出发,最好以小分队形式,这样在机具配件供应、现场抢修、后勤等方面都能及时调度,互相照应。(新华日报记者:刘宏奇 蔡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