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东征 走南闯北——甘肃玉门市小麦跨区机收硕果累累
甘肃玉门市机收小麦始于1994年。到2003年,全市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118台,合计收获59.8万亩,收入1794万元。其中开展跨区作业8年,出动联合收割机269台次,收获面积19.3万亩,收入809.15万元,纯收入451.1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玉门市农机局连续几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跨区机收工作先进单位。
为保证机手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玉门市农机局在所有参加跨区作业机车的牌、证、照、年检、审验合格、跨区作业证齐全有效的前提下,特别注重落实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早掌握政策,多方面获取信息,认真协商计划;二是实地考察作业路线和市场,多区域对比选择最佳作业地点;三是及时组织机手协调会议,制定实施计划,落实机手,开展培训、复训、安排机车拉运;四是组织服务队随队为机手提供信息、协调、维修等服务,并统一指挥作业机车的转移。1998年,成立 “甘肃玉门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服务队”后,参加跨区机收的机手逐年增多,收益也稳步提高。特别是机手们普遍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效益增收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和市场信息意识。作业区域扩大到四川、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新疆等7省,40个县、91个乡镇,收割期由最初的20天延长到90天,单机年纯收入平均2.5万元,最高年份达到4.5万元。
为支持和保护农民机手参加跨区机收的积极性,玉门市农机局专门投资改装了一辆跨区机收服务车,购置了专用工具,调配了专职修理工,并协调配件供应、三包服务随机开展,形成了“麦收作业速度快、机械利用率和机手收入普遍提高,用机群众满意、机手满意、领导满意”的良好局面。每年收割结束后,许多用机的乡村领导和群众再三感谢,恳请机手下一年度继续为他们服务。据统计,开展跨区机收以来,玉门市机收服务队和机手共收到各省县乡、村赠送的锦旗达21面。
2003年,为规范全市个体农机户经营小麦联合收割机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农机作用,提高机手效益,由玉门市农机局推广站为龙头,农机户为基础,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联合收割机机手协会。目前,协会社团分布全市8个乡镇,118台营机户主,入会会员87人,占整个酒泉市的三分之二以上。协会按照玉门市联合收割机机手协会章程,制定了会长、秘书长职责、会员管理、机手协会职责目标等8项制度,设立了财务公开栏、协会发挥作用对照图、协会分布与市场衔接规划图等,强化服务与管理,走出了一条农机服务产业化之路。2003年,协会组织43台收割机,132人组成跨区作业队,奔赴四川、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开展夏收。当时正值“非典”,协会会长带领大家每到一地,先主动与当地政府、防疫部门联系,咨询参与当地预防措施,做到生产、“防非”两不误。作业期间无一人感染,共收割2.87万亩,创收111.93万元,获利67.2万元。
2004年,玉门市联合收割机机手协会有五大目标:提高机具利用率,由小麦、大麦扩展到水稻、牧草、玉米、孜然等作物;将作业时间延长到120天;提高农户与机手的收入,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把作业项目扩大到农田耕、耙、播机械作业,开展跨区作业;提高收割机外出数量,增加作业省份。简而言之,玉门机手要创出自己的协会品牌,成为“兴机富民”奔小康的引路人。据悉,今年玉门市出省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到57台,最早的一批赶赴四川省的时间为3月25日。(甘肃省农机局 马进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