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确保夏粮丰收

河南省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圆满结束

日期: 2004-06-14 15:51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至6月12日,历时25天,河南省7284万亩小麦已基本收获完毕,该省内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圆满结束。实践表明,农业机械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关键力量。目前,农机部门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组织河南省联合收割机出省作业,参加全国机收大会战。各地已组织得力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在省外跟踪服务,协调处理有关事宜,保证外出机手安全作业,增加收益。

  今年河南省的小麦机收会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指导工作到位。今年是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一年,中央、省里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小麦喜获丰收。对此,各级领导对夏粮收获高度重视。省政府多次研究部署小麦机收会战工作,先后发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小麦跨区机收会战的通告》、召开了小麦跨区机收会战协调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三夏”工作的通知》。各地党委、政府都把搞好“三夏”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小麦机收会战协调领导小组,各级农机部门成立了机械调度服务指挥中心,设立了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省农机局对组织小麦机收会战工作分阶段周密安排,并在“三夏”期间,派出五个督导检查组,深入各地了解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实行了“三夏”机收进度日报告制度,及时了解进度,掌握情况,反馈信息,编制了《‘三夏’机收快报》28期。组织领导工作的落实为河南省小麦收获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机械装备充裕,夏收进度明显加快。今年夏收能够顺利进行,关键是机械装备充足有余。其原因,一是多年来,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模式的成功实施,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热情,联合收割机大量增加,比前年多了2万多台,机械化收割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小麦收获期南北时间拉长,便于农机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农机利用率有效提高。基本做到了根据各地小麦成熟期,集中机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播种一块,做到麦收完毕、种植完毕。三是从省外引进的机械,由于组织得当、措施得力,协议履约率、机车到位率较高。今年“三夏”,全省共出动拖拉机、收获机械、播种机械、运输机械等400多万台,创历史最高纪录。完成小麦机械化收获面积6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6%。其中联合收割机收获面积5168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1%,较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完成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1100万亩。虽然由于天气原因,全省小麦收获期拉长,但适时收割期明显缩短,麦收进度明显加快。使用机械收割的农户,每户从开割到粮食运回家,一般只用1小时左右。

  三、准备工作充分,服务保障有力。春节过后,各地就着手小麦机收会战的准备工作。一是及早开展内引外联的组织工作。各地农机部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与省外、县域外农机部门交流情况,协商合作计划,共签订引机协议和作业协议近2万份。二是广泛开展信息服务工作。4月份,省农机局收集、整理了各地小麦种植面积、预计收割时间、收获价格、机具需求数量等信息,通过《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和《河南农机信息网》予以发布,并印制了近4万册《2004年跨区机收信息手册》,发给参加全国、本省跨区作业的机手,便于准确掌握跨区机收有关政策、随时查阅全国小麦机收信息。各地也通过新闻媒体、发放信息卡等方式提供信息服务。三是提前做好机具供应、维修及人员培训工作。在对市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准备了充足的农机货源,随时满足市场需求。组织技术人员对参加“三夏”的农机具普遍进行了维修保养。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机驾驶员、操作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共检修联合收割机4.2万台,割晒机13.4万台,大中拖4.7万台,小拖107万台。培训拖拉机手23.4万人,联合收割机手5.5万人,修理工2.2万人。四是积极做好技术服务保障工作。为保证投入“三夏”机械的正常运行,跨区机收期间,全省组织了三支技术服务队伍,构筑了三条技术服务保障线。即:协调农机生产厂家派出技术服务人员、配备服务车辆、携带配件,开展好“三包”服务工作;要求农机供应部门抽调服务人员,开展好“售后”服务工作;组织农机管理部门的得力干部、技术人员,开展巡回技术服务,随时解决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仅农机管理部门就派出巡回技术服务人员1.7万人次。

  四、各部门配合密切,夏收环境良好。跨区作业期间,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农机、发改委、公安、交通、石油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保证了三夏跨区机收会战的顺利开展。省发改委加大了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力度。公安部门近年来一直都把机收会战期间的道路畅通和安全工作列为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又对各重点路段警力部署进行了安排,并抽调了大量警车、万名警员上路巡逻,严厉打击车匪路霸和破坏秩序的不法分子并对编队转移的联合收割机组织巡逻车护送过境。许多地方的农机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联合设立联合收割机接待站,服务过往机手。公路管理部门加强了公路维护,对联合收割机通过的主要路段提前进行了勘查和整修,并落实对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指挥车、服务车继续实行免收过路、桥费的优惠政策。石油部门克服柴油货源紧缺、进销价格倒挂的困难,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同时在机收期间制定了集中跟机供应的有效办法,保证了油料供应。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各地夏收进展和典型经验的宣传,而且对跨区机收的关注程度、宣传深度,报道广度都大于往年。

  五、秸秆禁烧力度大,秸秆利用效果好。各地本着“禁”为先、“疏”为重、“用”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禁”促“疏”,以“禁”促“用”,积极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在对焚烧秸秆进一步制定严格奖惩措施,层层制定、落实禁烧责任制的基础上,各地努力为秸秆找出路,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郑州市普遍推广小麦秸秆就地覆盖还田的利用方式,很受农民欢迎,推广面积达140多万亩;焦作市推广“高茬-还田”作业新模式,实现收割、还田、机播三机一条龙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驻马店、周口等地,大力推广秸秆收集打捆机,使小麦秸秆变废为宝。各地加大玉米铁茬播种、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力度,成效显著。今年焚烧秸秆现象大大减少,确保了夏收安全。

  六、出省作业机械多,实现了外出大于引进的目标。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占全国近1/4,机械需求量多,过去主要靠从外省引进。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南省收割机保有量显著增加。为此今年全省提出了两个重点转移的工作要求,一是由重点鼓励农民购置收割机,转为重点组织发挥现有收割机的作用。二是由重点从省外引进收割机,转为重点组织河南省收割机出省作业。通过组织跨区作业,变生产工具为致富工具,搭建农民增收的新平台。今年“三夏”,河南省从外省引进联合收割机2万台左右,预计河南省到省外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2.5万台以上,首次出现了外出大于引进的目标,预计组织农民从外省取得机收收入4亿元。早在河南省麦收之前,仅信阳、南阳、商丘、周口四市就组织3000余台收割机前往四川、重庆、江西、湖北等省区作业。目前,2万多台机车正在省外作业。

  七、社会化服务工作扎实,务工农民不再出现农忙返乡潮。小麦跨区作业的有效组织,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为秋种赢得了时间,拉动了农机制造业发展,搭建了农民增收的新平台,也为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提供了保障。今年三夏务工农民返乡人数比上年大为减少。据有关方面调查,今夏务工返乡人员只占外出总数的十分之一。各级农机部门把三夏期间的帮扶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以及无机户、困难户进行提前摸底,安排中介服务组织同这些家庭签订小麦收割协议,确保他们的小麦能够及时收获,并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通知外出务工农民,使其不必返乡,安心在外务工。每个在外务工农民三夏期间收入按500元计算,加上不返乡节省的路费等,可实现减支增收800多元。(河南省农机局 宋会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