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小麦机收告捷 机收率达91%
截止6月10日,山东省枣庄市小麦抢收全面结束。在三夏生产高峰期,全市共上阵拖拉机2.2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4600余台,脱粒机1.1万台,玉米直播机633台;共完成小麦机收面积126.8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1%,其中联合收获面积124.1万亩,占机收面积的97%,机脱8.1万亩,玉米机械套(直)播面积26.1万亩。全市三夏农机工作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准备工作扎实充分。麦收前,各级农机部门在抓好三夏作业机具检修、机具供应、机手培训等准备工作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外出考察跨区作业市场,落实跨区作业机具,全市共落实引机2600余台,外派作业机械1200余台,并逐级逐个核发了《跨区作业证》。另一方面,以推广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直播机、麦草捡拾打捆机等新型高效作业机具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投资购置农机,增强全市农机装备实力。今年三夏,全市共新增小麦联合收割机277台,麦草捡拾打捆机18台。
二是各级领导重视机收。在三夏期间,市委马金忠书记亲自过问调机事宜。市委副书记杨瑛、市委常委、市中区委书记杜德昌、市政府副市长王光荣等领导分别亲临机收现场指导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衣学斌带领农经委全体成员实地视察了三夏农机工作情况。峄城、薛城、台儿庄、滕州等区(市)党政主要领导也分别深入机收现场指导三夏农机工作。各级农机部门分别成立了三夏农机工作领导小组,分组包片,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指导工作。市局还明确了机械跨区作业调度指挥机构、农机安全生产机构等,为三夏农机作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机械组织协调得力。根据小麦成熟早晚,对全市现有联合收割机进行统一调度使用,主攻大田和丰产方,实行大兵团式作战。首先,充分发挥现有机械作用,区(市)、乡镇之间互结对子,相互支援。麦收前期,台儿庄区、滕州市等组织大批联合收割机到成熟较早的薛城、峄城等区抢收;麦收后期,集中调度市中、薛城等区机械抢收成熟较晚的滕州市、台儿庄区小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市现有麦收机械的作用。其次,切实加强外来作业机械的合理调度和管理。各级农机部门设立了40余处免费接机服务站,及时将外来机械安排到村、到地块,确保了外来机械及时投入作业。
四是麦收作业环境良好。认真贯彻《枣庄市农业机械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农机、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协作,强化依法管理,严厉打击随意上路拦机、截机的不良现象,有力维护了作业市场的良好秩序,全市未出现群众拦机、截机行为。农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协调作业机械,指导三夏生产,保障后勤服务,确保了麦收任务的顺利完成。农机部门开通热线电话,昼夜值班,并抽调36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90余个三夏农机抢修服务队,深入到田间地头,大力开展送修、送件、送油到地头、到机等农机优质服务活动。并组织农机作业服务队,帮助贫困户、烈军属及外出务工家庭等收割小麦,受到了他们的好评。
五是农机安全监管到位。各级农机部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分别成立三夏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实行了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责任到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机械安全生产常识,做到家喻户晓。农机监理人员采取分组包乡、包村的形式,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机安全生产进行巡查,依法查处违章行为。由于措施得力,防范严谨,全市未出现任何农机事故和火灾。
六是舆论宣传及时得力。5月26日,枣庄市在薛城区举行开机仪式,当晚中央电视一台新闻联播第二条、山东卫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全市小麦机收盛况,这是继去年中央、省电视台报道枣庄市小麦机收工作后的第二次重点报道;市电台、电视台、报纸也分别就全市小麦机收进行报道。在三夏期间,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农机作业达14次,对充分发挥农机抢收起到了重要舆论导向作用。同时强化麦收信息服务,及时调度作业进度、跨区作业信息等,在市局网站每天发布一次,促进了全市麦收机械的有序流动。(枣庄市农机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