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确保夏粮丰收

河南:漯河小麦大丰收 专家细述增产原因

日期: 2004-06-10 13:58 作者: 来源:河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6月6日上午,河南临颍县皇帝庙乡一个正在晒粮的中年农民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家种了九亩半麦子,收了130多袋,晒干扬净突破100袋没问题,亩产能超千斤。今年粮价又高,增收是肯定的!

  好的地块亩产突破500公斤,一般麦田单产也达到400公斤。据统计部门预产和农业部门抽点调查,平均亩穗数35.85万穗,穗粒数34.1个,千粒重40克,小麦单产超过400公斤,总产79万多吨,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小麦为何取得了历年以来最好的收成?市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认为,各级各地的积极努力以及天时地利等客观因素,促成了今年夏粮的大丰收。

  政府重视并指导到位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作为粮食主产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从去年麦播开始,各县(区)就组织6000多名下派包村干部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助‘三秋’”活动,指导除涝抗灾,确保麦播工作及时顺利进行。

  各项麦播技术的运用,为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一是抓深耕机播,全市深耕、机耙面积近18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2%;机播面积近190万亩,达到麦播面积的95%以上。秸秆还田面积达45万多亩。二是抓配方施肥,底肥施量足。全市100%的麦田全部施用了底施氮肥;底施磷肥面积100%;底施钾肥面积11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其中,推广配方施肥152.3万亩。三是抓药剂拌种。全市推广药剂拌种180万亩,推广包衣种子面积4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有效防治了地下害虫,保证了苗齐苗全。四是抓大播量保基本苗。由于去年秋季阴雨内涝,导致小麦播期推后,麦种播量在10公斤以下的只有50万亩,播量在10公斤以上的面积达到140多万亩,亩均基本苗21.2万株,比上年多4.7万株。五是抓小麦品种结构调整。压缩易感染病的温麦系列品种种植面积,增加春性品种麦播面积。全市以郑州9023、豫麦47等为主的春性品种面积接近14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72%,为小麦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农技站还开通了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站,实施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发布各类信息3000多条,接受咨询1.2万人(次),受益农民30多万人。据统计,全市累计中耕220万亩(次),追肥220万亩(次),化学除草120万亩,浇麦83万亩,各种病虫害防治714万亩(次),促进了小麦茁壮生长。

  良好的墒情基础、有利的气候环境是小麦高产的主要客观条件

  去年秋季的丰沛降水,为小麦播种提供了良好的墒情基础,小麦出苗齐全,基本苗充足,加之去冬的暖冬天气和今春气温偏高、光照时间较多等客观因素影响,小麦越冬顺利,春季苗情转化快,分蘖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35.85万,处于常年水平。春季气温回升快,促使小麦的小穗小花退化少,结实率相对提高,平均穗粒数34.1粒,高于常年平均的32.3粒。

  小麦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明显增加是今年小麦取得好收成的关键性因素。全市春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大,而且春季气温长时间偏高,加快了小麦发育生长进程。4月17日前后,正值30摄氏度以上反常的高温天气,小麦比常年提前8天进入灌浆期。随后出现的均衡降水,小麦生长又处于相对稳定的低温天气气候条件之中,灌浆期得以延长,非常有利于增加千粒重。

  农业专家认为,每年影响我市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是小麦生长后期的倒伏和干热风现象。在今年的后期麦田管理中,由于昼夜温差条件相对稳定、适宜,没有形成干热风现象,小麦顺利度过了灌浆期,保证了千粒重超过40克,这在小麦生产历史上是罕见的。5月11日和5月16日形成的两次5到6级、阵风8级的大风天气,由于没有强降水过程,小麦倒伏面积不到7万亩,加上当时小麦已经到灌浆后期,对小麦千粒重影响不大,危害也不严重,从而保证了小麦的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