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一标一名牌”共筑品牌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牢牢抓住标准化和产业化这两大基础,把握住了发展“三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推荐认定名牌农产品三个着力点,逐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1990年5月,农业部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1992年11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专职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建立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认证管理模式。
为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2003年4月,启动了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政府推动,实行产品认证与产地认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重点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3个重点环节控制危害因素。目前,已基本形成以部、省、地、县四级工作机构和检查员队伍为基础,检测机构和评审专家队伍为支撑的工作网络。
有机农产品认证主要以满足国际市场和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为目标,按照“认证市场开放、机构登记注册、业务自由竞争”的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为了挖掘和保护我国丰富的地方农产品资源,2008年2月1日,农业部发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登记管理。首批12个省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共有125个产品通过了专家评审。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186个,绿色食品15238个,有机农产品3010个,“三品”生产总量接近3亿吨,粮油、蔬菜等大宗农产品认证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超过10%。“三品一标”农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其中,绿色食品近5年来的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得到40多个贸易国的认可,有机农产品的出口率接近40%。出口农产品中90%以上都是认证农产品。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农业部每年开展部优产品评比,同时组织申报参加由原国家经委审批的“国优产品”评比。1986年组建了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并于1990年推动全国10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获得了十一届亚运会标志。
农业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农业博览会”,以中国农业博览会组委会的名义评选认定金、银、铜奖产品。1999年,中国农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业交易会合并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组委会评选认定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3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改为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评选工作暂停。
2006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和“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农业部成立了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并于当年评选认定了首批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07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发展意见》,农业品牌化工作开始向纵深发展,再次评选出10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