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给自主自强的历程
从1978到200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国的氮肥工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三十年时间,中国氮肥工业实现了产品从依赖进口到自给有余、技术从被人封锁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从以数千吨的小氮肥为主发展到涌现出一大批年产尿素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三十年,中国氮肥工业走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过程,它的成长壮大不但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而且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和重要的基础化肥原料,为中国农业发展和整个肥料行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能产量大幅增加
回顾1978年,中国的氮肥供应,特别是高浓度氮肥供应尚处于严重不足、依赖进口的阶段。1978年当年,全国的氮肥产量(折纯)仅为752万吨,与2007年全国氮肥产量的4187万吨相比,大概为六分之一强。当年的尿素产量更是少得可怜,仅仅是378.8万吨,不足2007年全国总产尿素5368万吨的十四分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高浓度氮肥特别是尿素产品的产量小,国家为了满足农业对高浓度氮肥的要求,只能动用外汇大量进口。仅1982年到1987年6年间,中国就进口了2400万吨尿素。为此,国家付出了近30亿美元外汇和给经销商的巨额补贴。
三十年过去,再看目前的氮肥供求确实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尿素产能已经达到5600万吨。尿素产品变净进口为净出口。随着产能和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尿素产品不仅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出口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出口量逐年增加,并对国际市场化肥价格和供求产生一定影响。从2000年起,中国尿素开始跻身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3年,中国尿素出口达到273万吨,创造了近年的第一个出口高峰。中国化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是发展方向。按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国内尿素累计出口了525.1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企业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
1978年,全国氮肥企业接近1600家,但合成氨的产量却不足1200万吨,平均下来,每家企业的合成氨年产量不足万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就难以下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与三十年前小氮肥厂覆盖全国各地农业县的情况相比,现在的氮肥企业个数减少了1000家。但是,合成氨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三十年前的5倍。通过三十年的竞争、改造、发展,企业生产装置的规模都扩大了,上新项目的规模门槛提高了。在资本运营、兼并重组、横向联合等多种形式之下,很多原来的小氮肥企业长成了氮肥工业的参天大树。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三十年来氮肥行业的企业规模平均增加11.7倍:到2007年氮肥企业有550家,比1978年减少了1048家;平均单厂规模达到9.4万吨,是1978年的12.7倍。
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长大,氮肥行业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到2007年,全国范围内合成氨产量超过18万吨的企业有73家,全年累计合成氨产量2294.9万吨,占合成氨总产量的44.4%,平均单厂产量31.4万吨;尿素产量超过30万吨的企业57家,全年累计生产尿素3026.8万吨,占全国尿素总产量的60.6%,平均单厂产量53.1万吨。很明显,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市场的竞争淘汰,加快了企业的整合和规模的扩大,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