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

三十年奋斗成就六个跨越

日期: 2008-12-18 10:57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三十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的长期高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以来,中国磷肥产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跨越和转变。磷肥产品的数量、品质、生产技术、设备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以及盈利水平都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产量——进口到出口的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量规模发生了质的飞越,由1978年的104万吨(100%P2O5,下同),发展为2007年的1351万吨,增长了12倍,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磷肥制造国。2006年中国磷肥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2007年中国又实现了由一个磷肥进口大国向磷肥出口大国的跨越,磷肥出口量占到世界贸易量的四分之一。

  技术——引进到创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磷肥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以小型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为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磷肥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装置实现了大型化、国产化。到2007年,中国磷肥单条生产线装置能力已达到年产磷酸30万吨P2O5,年产磷酸一铵30万吨,年产磷酸二铵60万吨,并全部实现国产化设计。大中型磷肥关键设备和备品配件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品牌——洋货到国货的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国磷肥市场主要被像美国二铵、俄罗斯复合肥等进口品牌所占有,而中国名牌磷肥却寥若晨星。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磷肥生产量连续以年均10.7%的速度递增,在国产磷肥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进口磷肥迅速被国产磷肥所取代,进口磷肥品牌被国产品牌所代替,涌现出了像“撒可富”、“洋丰”、“宏福”、“六国”、“三环”等一批国产名牌磷肥产品,从而实现了中国磷肥产品由进口名牌向国产名牌的跨越。

  投资——单一到多元的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磷肥产业生产量增长了12倍。按照投资模式的演进,中国磷肥产业的扩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七五”、“八五”时期。国家先后投资引进建设了包括五大磷肥基地在内的十几套大型磷肥生产装置,为中国磷肥产业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在战略上完成了中国磷肥产业的基本布局。第二阶段在“九五”时期。停止了对磷肥产业的大量投入,民营资本开始投资于磷肥产业,使磷肥产业的扩张由国家计划下的扩张过渡为市场导向性的扩张。第三阶段在“十五”和“十一五”初期。中国磷肥产业由原来的国家投资、国有专营,逐步演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完全自由经营的开放市场化产业。

  效益——亏损到盈利的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磷肥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和提高,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开发磷肥新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合理布局,搞好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到2007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6.3亿元,彻底扭转了行业亏损的局面,实现了行业由亏损向大幅盈利的跨越。

  模式——计划到市场的跨越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重要的支农物资,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因而也就几近成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最后堡垒。直到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98】39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国才逐步放开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国家专营和控制权。

  随着中国磷肥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磷肥产量连续7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国家完全放开化肥专营权8年后的2006年,中国完全实现了磷肥产品的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