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新钱清——看一个乡镇社会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
历经30年的发展,钱清镇已经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在这个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的工业强镇里,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预计全镇财政收入可达到9亿元,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6000-17000元的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政府的服务内容变了,服务对象变了,而服务对象对政府服务的范围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一个按管理农业社会设置职能的镇政府来说,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以“亩产”论英雄
提高亩产即单位面积产量一直是农业上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几年,钱清镇提出了“以亩产论英雄”的口号,但这个“亩产”却是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即亩工业用地产出率。在钱清镇采访期间,记者正巧赶上镇里召开“工业科学发展暨奥林匹克竞赛表彰大会”,会上,镇政府按照亩工业用地产出率为全镇的企业重新排了座次。面对全镇的企业负责人,镇党委书记、镇长谢兴长说:“近30年来,我们主要靠土地的扩张发展,现在全镇可利用的土地只剩下区区500亩,我们赖以发展的条件正在丧失,我们现在的土地使用率还很低。”
谢兴长还用一组数据说话:“2007年,江苏昆山的玉山镇每平方公里税收2032万元,广东中山的小揽镇每平方公里税收3672万元,我省萧山的宁围镇每平方公里税收3218万元,而钱清镇每平方公里税收仅1236万元。这就说明了与全国发达乡镇相比,我们的差距还不小。”
在这块每亩土地出让价已达150-300万元的寸土寸金之地,“亩产”已被钱清镇奉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目的是鼓励企业少用地、高投入、高产出、多缴税。绍兴县制定的《关于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调整了工业用地出让价,强制规定新建工业项目的每亩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对投入强度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工业项目在投产后的产出投入比没有达到1∶1以上的,核减用地面积,或限期追加投资,提高土地产出率。
今年年初,钱清镇投资3500万元,在已经关停的绍兴县第三水泥厂原址上平整出土地100亩,建造5万平方米的高层标准厂房;他们还对全镇的废弃矿山、荒地进行整理,估计可增加土地400亩,将全部用于建造标准厂房。对于来投资的企业,他们设下了最低“门槛”———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位于钱清镇的华茂化纤有限公司遇到土地瓶颈制约,只能目光向内部深挖,把存量土地扩建成生产厂房,建筑容积率由原先的0.7增至1.2,每亩投资强度达300万元,产出率有望达到1200万元。
谢兴长说出了镇党委一班人的忧虑:钱清面临优势空间末端的挑战。所谓“优势空间末端”,是指钱清正处于长三角优势空间的末端,过去靠走经济低质化道路,实现了优势发展。但现在这里的劳力、资源价格大幅上扬,环境限制日益严格,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低质化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据此判断,镇里提出了“提质转型”的目标———由偏重数量型向更重视质量型经济转变;由一般的城镇建设、村庄建设向统筹城乡的城市化建设转变;由保障薄弱向保障有力、安居乐业转变;由一般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向城乡兼融的特质文化转变。
教育的四个品牌
60多年前,民盟浙江主要负责人沈肃文在钱清创办了浙光中学,浙光中学拥有一个阵容豪华的校董会,黄炎培、竺可桢、邵力子等人名列其中。
钱清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百姓有一种追求优质教育的渴望,舍得解囊。2006年镇中学一期工程建设,干部群众纷纷捐资捐物达650万元。各完小在校舍维修、设备添置时总能得到施教区行政村的支持,镇属完小在设备更新中得到的社会资助每年都在50万元左右。
在西小江南岸,矗立起一片美丽的“教育园区”。在园区里,从镇中学、镇中心小学到镇中心幼儿园,都堪称是钱清的标志性建筑,一幢幢漂亮的楼宇格外醒目。走在西小江大桥上,“浙光楼”、“可桢楼”的字样清晰可见。为建成这片“教育园区”,这两年镇里先后投资7800多万元。钱清的镇中、镇小、镇中心幼儿园再加上成人教育中心,在全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98年,钱清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强镇”的称号,2003年被评为“绍兴县教育先进镇”。镇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是,把教育的发展作为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发挥教育在新型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先导作用,千方百计营造优良的办学环境,努力使钱清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
成人教育在钱清也搞得有声有色。成教中心最富盛名的“学校出菜单,企业订菜单,政府来埋单”的“三单式”培训模式,每年培训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一万多人。社会有什么需求,他们就设置什么课程,课堂需要设在哪里,他们就去出面组织;学员需要什么样的师资,他们就去出面聘请。他们以计算机、商务英语、家政知识、纺织技能等为主要培训内容,在全镇范围内利用各小学校的设施,就近免费对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他们还以大棚瓜果、养殖、网络应用、办公自动化等为内容,引导本镇农民开辟致富新途径。面对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员,他们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引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
“教育资源均衡是我们在中心镇建设中着力追求的一项内容。”副镇长徐佩娟说。钱清镇提出了“教育四化”的发展目标———即学前教育公立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成人教育区域化、外来子女教育一体化。钱清计划通过两到三年时间,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全镇幼儿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全镇中小学生享受均衡教育,全镇劳动者享受技能教育,全镇的外来务工者子弟享受镇民同等教育。
收编了一支乡村医生队伍
在九岩村卫生服务站里,我们见到了93岁的邱金生老汉。老汉有点咳嗽,乡村医生高建虎给他开了两盒阿莫西林胶囊。高建虎告诉我们,卫生服务站的药品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阿莫西林的进价是12.8元,服务中心顺价加价15%,到了邱金生老人手里,就是14.5元,这个价格即使患者自己到医药公司也拿不到。另外,邱金生还享有“新农合”医保,老人缴了药费之后,马上就可以在另外一个窗口报销30%。
九岩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地一亩多,建筑面积200多平米,村里出的地皮,镇里投资兴建。服务站有两名乡村医生,一名护士,他们的工作对应的是一个3600人的群体,其中包括2000多村民和1000多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站的挂号费、注射费和检查费都是全免的。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高建虎熟得像一家人一样,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小时里,先后有四五拨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妇女走进诊室。除了门诊,高建虎还承担着大量的登门服务,定期组织农民体检,到癌症患者、残疾人、精神病人家庭去访问,以及为新生儿和死者履行医学上的手续。高建虎还承担着“家宴登记”任务,遇到村民的红白喜事,凡酒席超过5桌的,他就要去进行卫生防疫检验和指导。
针对前些年群众反映强烈的乡村医生在自收、自支、自我发展中出现的乱收费、滥用抗生素等问题,从2007年底起,钱清镇为了更好满足辖区内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开始实施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新建、扩建了1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了10个社区卫生服务室。经过筛选,原来游离于体制之外的37名乡村医生被聘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服务室工作。像高建虎这样的乡村医生,不仅可以定期定项接受业务培训,提高执业水准,还享受着镇里组织的旅游等福利。纳入体制内后的高建虎,年收入可达4万元。镇里规定,服务站和卫生室的经营与乡村医生收入不挂钩。目的,就是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
镇人民医院也是钱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家镇级医院硬件条件颇令业内同行啧啧称羡。马国勇院长告诉我们,到2010年,这里将达到二级一类医院标准。与一般医院不同的是,镇医院还承担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功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设在医院里。冯伟良副院长向我们介绍了钱清医疗保险方面的情况,由于医保个人负担的部分都由村里给掏了,所以钱清农村居民的参保率比城镇居民还高。在医保问题上,钱清的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划算一些。村民每年每人交40元,就能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的最高限额3万元的报销额度,报销标准也比县里规定的20%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上面能报多少,村里也能补多少,听说现在镇里对我们看病的医药费报销额度又提高了,我们农民看病有这种好事,真是想不到。”钱清农民潘水根说起“新农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大病得到合作医疗报销后,生活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可得到民政部门配套的大病医疗救助。
权责不一催生扩权强镇
“乡镇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法定职能在哪里”?“镇一级政权该如何转型”?这是长期以来钱清镇干部们一直感到困扰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化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政府加大公共服务力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镇一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又与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点在绍兴一带的发达乡镇表现得日益突出。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有个生动的比方:“就如同一个年青人裹着小孩子的马褂,是很不适应的”。
“巴掌大的权力,天大的责任。”这是乡镇干部的自嘲,也道出了镇政府权责不一的窘境。遇到鱼塘承包户投诉印染厂偷排污水,镇里却无权查处造成污染的企业。因为乡镇一级没有环保执法机构,也没有执法权力,因此只能报告县一级的环保部门,让他们来处理,可县环保局又有很多乡镇要管,往往人手不够,顾及不全。此外,还有社会保障、集镇规划、审批处罚等与经济同步发展等问题,乡镇都无法统筹解决。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类似的矛盾积累已不是一朝一夕,一些本该属于乡镇的管理权限多数掌握在区县一级。比如村民违规建房之初,镇政府就已看到,却囿于执法权的空白而无能为力,如果上报到县,等到县里的执法者赶到的时候,房子已经接近完工。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事故、计生、民政等难题大多发生在乡镇。管吧,超越权限;不管,又要挨板子。
无权更无钱。由于乡镇没有独立财权,致使乡镇这层的公共财政无法发挥更大作用。2006年,钱清上缴税收近5个亿,可落到镇里只有6000万元,很多该办的事也无力兴办。捉襟见肘的镇级财政无力负担大量公共建设,导致镇一级的公共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影响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钱清镇党委书记、镇长谢兴长把过去的镇政府定性为“维持、维护、被动型和看守型的政府”。
为了解决镇级经济社会发展与镇政府管理权限不相适应的矛盾,从2006年末起,绍兴县选择包括钱清在内的5个乡镇试行强镇扩权。
扩权后的乡镇在原则上不新增编制人员的情况下,按照“充分授权、权责统一”的原则,受委托行使县级部分管理职能。具体包括:环保局、安监局、劳动保障局等委托镇政府行使部分管理职能;县建设局委托镇政府行使辖区内全部管理职权;县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建管局(房管局)、商贸三产局等在辖区内的管理职权,分步委托给镇政府直接行使。对上报省、市有关部门的审批事项,县主管局应“见章盖章”,履行上报手续。
“财政蛋糕重切”强化了基层财力,钱清镇可用资金从2006年的6000万元,达到2007年的近3亿元。扩权效果立竿见影。政府投入公共建设的资金也更充裕了。“被动型”的镇政府动了起来,财政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基层财力增强,明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钱清镇2007年1~11月完成拆迁面积13.1万平方米,预计可盘活建设用地208亩左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5倍。他们还投资6000万~7000万元实施管网改造。谢兴长说:“2006年全年,我们镇在公共建设上的投入也仅仅2000万元,而2007年权力下放后,我们镇可支配的资金多了,迄今已在公共建设上投入了1.5亿元。换了以前,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2007年,浙江省确立了141个重点培育的中心镇,钱清又名列其中。浙江此次赋予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涉及财政、规费、投入、用地、经济社会管理、投资、户籍改革、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农村集体资产、就业和社保等10个方面。对此,浙江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说:“这轮放权,是依法下放,能放的基本上都放了。”
实力增强后的钱清,开始从更大范围内规划城乡建设,以农村个人建房为切入点,提出了解决农村个人住房困难户建房难的三种模式,即城镇核心区范围内的村,通过建造集镇商品房解决;集镇周边的村,通过建造农民公寓解决;比较偏远的村,通过建造农村联体房解决。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个人住房困难户建房难的问题,使钱清的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了给轻纺原料城的升级改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镇政府决定将市场建设成为占地1500亩的中国轻纺原料城,打响“轻纺原料采购在钱清”的品牌,使钱清轻纺原料城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轻纺原料采购中心。
说起扩权强镇,谢兴长说,现在镇政府责权基本相称了,但他表示,更希望这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法律授权,否则一纸文件、一个会议就可能把下放的权力收回去。
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的钱清人又站在一个重要发展关口,在他们身后,温饱问题已一去不复返;在他们面前,更美好的生活正向他们招手。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发展的钱清不仅属于5万多本土居民,也同样属于10万乃至更多到这里就业、创业的国民。而发生在钱清、绍兴乃至浙江省的故事,也必将在更大范围内上演。
结束语: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镇基础
采写"钱清样本"这组报道,我们感触良多。在钱清镇,我们不仅看到了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创业创新精神,也触及到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问题。
"小城镇,大战略",曾经是改革开放以来叫得很响的一个提法,无论人们对这种提法持何种观点与态度,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依然以其内在的规律不断发展推进。像钱清这样的经济高速成长、人口大量聚集、社会事业全面展开的乡镇,已经成为连接城乡、繁荣经济、造福乡村、富裕农民的关键层级,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判断。钱清以及众多像钱清一样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用他们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中,应切实提升乡镇的位势、充分发挥乡镇的作用,把乡镇做大、做实、做强。应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30年前,中国改革发端于基层农村和农民,30年后,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正在广大农民和农民工的参与推动下大步前行。对钱清的采访使我们感受到,来自基层的这种改革活力、创造力依然强盛不衰。钱清人在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乡面貌的同时,也改写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须要夯实农业基础,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如今,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中,我们也应当像夯实农业基础那样夯实乡镇这个基础。如果在中国的土地上崛起一大批类似"钱清"这样的乡镇,那么,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子就不远了。
以实际行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尽快形成,正是我们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最好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对农村改革30周年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