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

钱清大越位——看一个乡镇怎样越来越不像乡镇

日期: 2008-12-17 13:47 作者: 王太 常怀深 汪文 蒋文龙 柯丽生 施维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一大批小城镇的崛起。特别是在发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小城镇为支撑地方经济、繁荣乡村社会、富裕一方农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从今年春季起,本报记者几赴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对该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考察,试图在纪念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以一个乡镇为样本,给予深入解剖,向读者展示其发展变革的完整截面。

  记者看到,历经30年打拼,30年积聚,30年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钱清镇已经从封闭的农耕社会走进了充满挑战的工业化时代,这个昔日普通的江南水乡已经变成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市场。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泥脚杆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如今已经变身为一个现代企业家群体。与钱清发展相同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万名打工者也来到钱清谋生、发展,他们的到来,使钱清的人口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钱清发展注入了活力。

  钱清样本的昭示性意义在于:在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照搬的情况下,凭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凭着省市县乡各级干部锐意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凭借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渴望激发出的创造精神,一个普通乡镇就能够书写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全新历史,实现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钱清,虽然在行政区划上依然还是一个镇的建制,但一个小城市的轮廓已经日渐清晰。这种变化不仅是GDP数字的叠加,更是本质的跨越,已经颠覆了我们头脑中原有的乡镇的概念。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乡镇,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体制性束缚的困扰。凭着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市场、土地、人才等等一个个发展问题,在发展中逐渐得到解决:体制性困扰也随着浙江省、市“中心镇”建设的战略布局和绍兴县“扩权强镇”政策的实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冲在前面的钱清今天面对的挑战,也是许多后发乡镇未来绕不开的问题。我们的愿望是,透过对钱清镇发展现实的观照与解剖,为更多的乡镇提供一个参照和借鉴;使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乡村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中华大地的深层脉动。进而促使人们思考下一步的农村改革和城镇建设,思考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后,怎样推进政治领域和行政体制的改革,真正把“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落实到我们生活中来。

  在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西部,有一个古镇名为“钱清”。相传东汉年间,会稽郡太守刘宠因政绩显著而受褒奖,在奉调离任时,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示意只取一枚投入江中,江水顿时清澈见底,“钱清”始而得名。

  这个从北宋就闻名吴越,商贾穿梭的渡口集镇,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年代。30年前,钱清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以粮为纲”宗旨指导下,人们只能依靠2万多亩农田“讨生活”,而今,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轻纺原料市场所在地,开设了1600多家轻纺企业,吸纳了近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30年前这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而今,这个镇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3000元以上,远远超过了人均800美元的小康水平;30年前这里行政机构职能和别的乡镇一样,催种催收、征粮征税,而今,这个“中心镇”正在进行一场“扩权强镇”的改革,开始拥有部分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是乡村,还是城市?

  驶离杭州萧山机场,往东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钱清,江南水乡的妩媚阳光下,比肩而立的厂房一家挨一家。汽车行驶在路上,两旁的各式建筑物接踵扑入眼帘———永通大厦、钱江大厦等一批商务楼,永通花园、万兴庄园等数十万平方米的商住楼盘,以及众多的超市、大卖场等新型商业形态挟裹着大量的人流。无疑,这是一个工业重镇,置身其中,我们恍如进入了一个新兴的小城市。

  陪同的钱清镇干部介绍说,在不久的未来,还有更多的高楼大厦将在钱清“安家”,随着“大钱门国贸区”的发展前景被日渐认同,钱清的城市化建设脚步进一步加快。今年3月底,钱清镇接待了一批杭州的“看房客”。当天开盘的永通国贸广场揭开了两幢高达95米左右的高档写字楼的面纱,从沙盘介绍到现场观摩,“大钱门国贸区”的发展前景和永通国贸广场深厚的产品内涵,让客户不断发出啧啧赞叹。对写字楼投资有丰富经验的多名杭州客户,当场签订了认购协议,当地媒体称其为“2008年开春以来绍兴楼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为绍兴市首个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乡镇,钱清镇坐拥着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之一的“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东西两翼是新崛起的绍兴县城所在地柯桥和杭州萧山新开发区,国道、铁路、运河穿镇而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频繁。优越的天时和地利为钱清镇聚集了大量的发展要素。

  随着“大钱门国贸区”建设推进,钱清正迅速刷新着自己的容貌,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一场巨变正在穿镇而过的西小江两岸上演,未来几年内,这里将矗立起一座新城。

  是农民,还是市民?

  采访中,我们常常询问钱清人一个问题:“钱清究竟是城市还是农村?”对方的回答往往体现着绍兴式的内敛———这里还是农村。钱清真的还是农村么?在全镇的500亿元GDP中,农业所占份额已经不足1%。在全镇54.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籍人口5.89万,其中农业人口约5.4万。但是,在这5万多的农村人口中,你要找企业主、找老板磕头碰脸,随处可见,要想找一个农民就要费一番搜索了,确切地说,在钱清的户籍人口中,已经绝少有纯粹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了。

  钱清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施芬花介绍,钱清镇地少人多,现在人均只有0.4亩土地,以前是“以粮为纲”,大家都去种田,老百姓日子蛮难过。现在全镇21个行政村,除了9000多个老年人,转业转产的农民已有三万多人,大部分土地都流转给外地人种西瓜、种苗木去了。

  得益于绍兴县城中的中国轻纺城和本镇的轻纺原料市场,钱清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投身于市场带动的产业链条中,他们开工厂、做贸易或者到企业打工。一个小小的钱清镇,开设了1600多家从轻纺原料、纺织面料、印染整理到服装家纺这样一条轻纺工业产业链的企业,企业群落催生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镇上90%纺织企业的负责人都是农民出身。”陪同采访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

  这里大大小小的村庄,也在轻纺工业的浪潮中,实现着自身的突破和发展。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所在地———方家桥村,只是104国道边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因为抓住了时机,由一个经营轻纺原料的马路集市起家,建成了全年交易额达242亿元、亚洲最大的轻纺原料批发专业市场。全村900多人,每人持股金额55700余元,年年可分红利,去年分红达293万元,人均3000余元。

  还有当地的梅东村、蜀风村、顾家荡村,也都趁势而为,抓住家庭工厂蓬勃发展的机遇,通过出租厂房获取较高的回报,只此一项,每个村子每年都能有50~200多万元的集体收益。他们运用这些收入来发展村庄的福利事业,聘请保洁工、组织消防队、向村民发放养老金等等,使更多的村民分享到了工业化生产的收益。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钱清农村,早就没有养猪的人家了,即使老年人养几只鸡,那也仅仅是一种习惯的沿袭。过去村边地角的空闲地,人们总要见缝插针地种粮种菜,现在人们在这些地方种的是树和花草。如果家里还剩下几分土地,闯荡在工商社会里的人们也会种上一些青菜,但农事活动已经成了他们的休闲,工作之余活动活动手脚。如今各村的生活垃圾已经集中处理,街上有路灯,还有活动锻炼的场所。在工业生产中掘金的农民生活越来越“城市化”了。

  在厂里工作5天就能抵上一年务农收入,本地农民谁还把大好时光抛在田地里?但记者看到的情况是,钱清的土地和农业并未就此荒废,在有序的土地流转中,钱清的农业生产已几乎被外来者包了。

  是他乡,还是故乡?

  在钱清,最大的群体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投身到当地规模不一的纺织企业中去,总人数超出当地户籍人口的一倍还多。

  街头夜市的景象也在印证着这一点,陕西凉粉、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烫、河南烩面应有尽有,天南地北、南腔北调的小吃摊上唯独难觅绍兴口味。镇里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大多由外来者所经营,而他们的服务对象大部分也是外来打工人员。

  今天钱清的外来人口早已与本地居民融为一体,往来在工厂里、穿行在集市中,到处都能见到操着不同省份口音的外地人。全镇庞大的企业群落依靠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支撑。每年春节过后,总有一些业主为用工着急,如果哪一家企业工人返回率高,那是企业主的一份骄傲。每当谈及移民所做的贡献,无论是镇村干部、企业家,或者是本地普通居民,几乎是众口一词:没有移民,就没有钱清的今天。

  虽然眼下尚不能让所有的外来务工者享受到与当地户籍人口完全一样的待遇,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钱清镇一直在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福利和保障———为务工者建造“农民工公寓”,开展了“零欠薪镇”创建活动,推行“教育券”、“医疗券”制度,保障外来工子弟享受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等等。镇里还在考虑集中兴建一个园区,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出租或出售给外来人口居住,解决现在日趋紧张的住宿问题。

  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人口,这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课题。但是对于一个乡镇来说,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移民吸附力,实在令人刮目相看。这不仅有赖于强大经济实力的吸引,更要求一个地方对新移民的包容度、接纳度以及由此得到的认同感。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其变身为“小城市”的历史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是镇长,还是“市长”?

  2007年,浙江省确定了141个重点培育发展的中心镇,钱清名列其中。中心镇与别的乡镇有什么不同呢?绍兴县领导在一次有关中心镇的会议中说得明白:新型城镇、中心镇完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集镇,而是“小城市”的概念,通俗地讲,镇就是城市、村是社区、民是市民。

  随着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在钱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对城市化服务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幼儿园、学校、交通、治安、环保、医疗、公共卫生和城市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提上日程。原来赋予镇政府的职能和管理权限以及财力,早已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地还是那么大一块地,人口和经济总量早就折着跟头翻番了,自然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去年,绍兴县选取了五个镇进行“扩权强镇”的改革试验,钱清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扩权”,最简单的表述就是“将县级的部分管理职能下放,赋予乡镇管理者更多的自主权”。

  2007年春节前,绍兴县钱清镇政府的办事机构从“四办一中心”调整为“五办一局两中心”,使县级的主要职能部门在镇级基本建立,镇政府由此开始行使城市管理职能。

  “呵!这儿快成‘小县府’了!”当记者在钱清镇政府办公楼里见到党委书记兼镇长谢兴长时,对他笑言。

  “可不能这么说,我们只是受委托代行县一级部分管理职能,大事还是县里管。”谢兴长说。

  说归说,新体制运行后带来的便利还是让谢兴长感触颇深。谈起扩权之后的情形,谢兴长表示,现在权责已基本对称,甚至,中心镇还拥有了规划权。这样,可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我们钱清了!

  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给世界各地经济带来不安气氛,国内众多的出口企业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以轻纺产品出口著称的钱清镇却没有出现衰退迹象,企业一家没垮,增长势头不减。钱清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又一次经受住了市场风浪的考验,钱清中心镇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因为这场危机而减慢。

  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到,这里不仅是一个经济良性运行、健康发展的乡镇,而且是一个越来越不像乡镇的乡镇。在这里,从村容镇貌到百姓干部,从经济运行到社会管理,都体现出不同以往的“越位”概念与内涵。镇里有个不大的小庙名叫“万福寺”,寺内的一个角落里堆积着一些传统农具,这些带着尘封岁月印记的农具都是几年来附近农民舍不得丢弃自发送来的。这是一个象征,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变成了一种陈列,一个记忆,工业化社会特征已经毋庸置疑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