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 >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

从田野走向世界 从世界回归田野——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访谈

日期: 2008-12-17 09:36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40多年前,在钱塘江畔的一个贫困乡村,有一个年轻人不甘走他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路,勇于同命运抗争,他带领6个村民在田野里开起一个小“铁匠铺”,40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个小作坊已发展成拥有数百亿资产的跨国企业。他的企业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成功上市第一家;他创办了19家海外公司,并开创了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他领导的万向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成为获奖的唯一一家乡镇企业;他用“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激励“万向人”奋力拼搏。

  他就是万向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他拥有中国当代企业家几乎所有的最高荣誉,创出了令洋人也折服的现代企业。11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浙江萧山的万向集团总部,在鲁冠球那间简朴办公室里和这位63岁的企业创始人进行了对话。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万向

  记者:鲁总,您和您的企业走过了近40年非凡的历程,创造出了非凡的成就。万向集团也由当初一家只有7个人的小作坊,变成一个令人赞叹的跨国公司,就好比是一株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正像您说的那样,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农村改革,就没有今天的万向。能简单回顾一下万向的发展历程吗?

  鲁冠球:往事总是不堪回首。我永远不会忘记读初中时看到的一幅图画。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秋天的田野》,回家时走在崎岖不平的田埂上,我便注意那田野的景色。秋日黄昏的田野被一片金色所笼罩,确实美极了。然而,与这田园诗般的秋景格格不入的,是在田野上挥汗如雨劳作的父兄们。

  我的心十分悲凉,莫非这就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命运?莫非这就是我自己日后的生活?!我不愿成为这样的农民。我也不愿让我的父老兄弟们长年累月过着这样的生活。

  初中三年级,我便因家境不佳而辍学。1969年,我和另外6个村民办了个铁匠铺,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招牌。这个招牌,就是万向集团的前身。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了改革的春风,我们这块贫瘠的田野上,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的幼苗开始萌生。当时,我这个厂已有三、四百工人,生产着多种多样的产品,以致日后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多角经营”。这“多角”,虽然分散了企业的风险,但也肢解了技术力量和设备,耗散了我这个厂长的经营管理精力。而经过十年动乱而逐渐复苏的大工业,也对游击式的小工厂构成了竞争威胁。形势逼着我要从这“多角”中挑出一个拳头产品,走专业化生产之路。

  记者:是不是从这时候开始选择了万向节产品?

  鲁冠球:国家在安排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汽车货运指标要达到5.4亿吨,有些专家还建议要缓解中国交通的紧张状况,就得致力于挖掘公路运输的潜力。我心动了:万向节产品当时已是我们“多角经营”中的其中“一角”,何不专业生产万向节呢?

  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的连接器,因其可以在旋转中任意转换角度而得名。它像个十字架,4个头的横断面平光如镜,磨掉头发丝的1/6就得换新的。只要有汽车,就少不了这玩艺儿。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同志对我说,现在缺的是进口汽车万向节。因为它型号多、批量小、质量高、工艺精、利润少,许多万向节厂都不愿生产,国家只得花一大笔外汇去进口。他们真诚地对我说:“如果能填补这个空白,就是为国家作了一大贡献。”我一听,当即表态说:“我来搞,给我6个月时间。”

  当时,一个新的经营方针在我的脑海里开始形成。第一步,为国家填补空白;第二步,提高质量,同外国货开展竞争;第三步,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

  经过几个月的试制,我们生产的进口汽车万向节通过了行业鉴定,取名字叫“钱潮”牌,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像钱塘潮那样流向东海、大洋,举世闻名。

  “钱潮”牌是个“乡下女儿”,倘要出嫁,得耗费一番大心血。当时,山东省胶南正召开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我租了两辆卡车满载万向节,日夜驰往胶南。赶到一看,我大吃一惊,这个小小的县城,居然聚集了3万多客商,沿街的展销摊不见头,不见尾。我们是乡镇企业,连一个正式代表证都没有,自然也进不了正式的业务洽谈处。

  上不了柜台,我们就上地摊。我和大家作了一个估算,价格降低20%也还有薄利可得。我吩咐厂里的销售员,把广告贴出去。一瞬间,订货的人群蜂拥而至。几天下来,竟订出了212万元,占了我们预计年产值的2/3还要多。那些国营万向节厂,倘若也降价,还得请示、汇报、批准哩!胶南订货会有人说我刮了一次“鲁旋风”。不过我知道,我能刮起这股“旋风”,靠的是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但在竞争激烈甚至残酷的市场中,光靠灵活是远远不够的,取胜的法宝是产品的质量和职工的素质。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将改革再次推向高潮。1994年初,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圆了上市梦,万向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同一年,万向将总厂制改为集团制,经营权力下放,使得企业上下“人人头上一方天,个个争当一把手”。当年,国家公司法颁布试行,我对照看了看,发现自己的集团制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制度。

  敢与洋人同台竞秀

  记者:万向是较早走入集团经营和跨国经营之路的乡镇企业,当初就没有畏惧心理吗?

  鲁冠球:在这方面我们早在八十年代初就与美国万向节经销商打过交道,我们拒绝垄断,闯出日、意、法、德、澳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连我们的对手也不得不服,送了一只铜鹰,以示敬佩。你看,那只铜鹰至今还摆在那里。我并不把它看作是对我的褒奖,而把它看作是世界对我们的一种承认:中国农民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再是那个偻佝着身子、穿着破衣烂衫的“华工”了,而是昂首挺立,敢与强手竞争的贸易伙伴。

  在经历了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我们也将企业走了出去。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在美国设立公司。在创办万向美国公司时订了三大目标:第一,在美国树立万向形象,把产品打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主流市场;第二,搜集信息,及时反馈给集团,以拓展新的领域;第三,优化组合国际资源,尤其是要让国际资本为我所用。现在来看,当年的三大目标都得以实现。

  1990年至1999年是万向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我们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万向步入“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万向也从原先国内同行业排名50多位发展成为业内一枝独秀,占据国内市场65%以上份额,并在美国等8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公司,成为通用、福特等国际一流整车厂的配套合作企业。

  1999年后,我们实施“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战略,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且稳步进入金融、农业等领域。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万向接连控股三家上市公司,其中2001年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2002年,我们研制的万向空间太阳能硅片被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采用,国际上又新增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百年老店”洛克福特公司和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轴承生产企业之一GBC公司两家国际零部件巨头。在2005年国家开始对土地、银行以及重点产业进行宏观调控之下,我们着手积极进军矿产资源和远洋渔业。去年,万向开发朝鲜惠山青年铜矿整合国际资源;收购美国AI公司使万向形成了跨国公司雏形。

  乡镇企业功不可没

  记者:乡镇企业伴随着农村改革30年的发展,您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领军人物和成功的乡镇企业家,站在历史高度最有资格评价乡镇企业的历史功绩,您是如何评价呢?

  鲁冠球: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生产力。而乡镇企业的最大贡献则是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了中国农民的国际形象。

  我既然要为“三农”做点事,就要有一个平台,那万向就是我服务“三农”的平台。我从一开始做精、做专、做大汽车零部件,小产品大市场,从田野走向了世界,通过从世界赚来的钱,又反哺农业,实现从世界返回田野。有了这样的平和心态,我就能做到屡败屡战、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负众望。

  记者:您为什么一直坚持自己是乡镇企业?

  鲁冠球:万向和许多乡镇企业一样,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才有今天。可以说,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见证者和得益者。

  所以,我们富起来了,就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国家早就颁布了《乡镇企业法》,只要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企业都统称乡镇企业,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乡镇企业的存在价值;我总认为,只要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没有根本解决,乡镇企业就始终存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就依旧需要乡镇企业。万向就是这样的乡镇企业。

  记者:您一直坚持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改名持不同意见,为什么?

  鲁冠球:就像人的头脑,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那么其他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乡镇企业归在农业部,你如果不重视,这个阵地就要被别人占领。每届党代会、人代会都提到乡镇企业的重要性,谁放弃乡镇企业就是对农业的不负责任。乡镇企业与“三农”有着血缘关系,“三农”需要它带领走农村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之路。从历史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乡镇企业,农村实现现代化不现实,也不可能。一切可以用时间来证明,让历史来评说。

  记者: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客观因素外,还有好多自身问题。万向是常青树,从一颗小苗长到参天大树,这其中有什么奥秘?

  鲁冠球:没有奥秘,没有诀窍,我只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我就是农民,就想为农民做点事,办好企业多赚钱只是一种手段。乡镇企业只有把事情干出来让别人认识你,用事实去感动人,让人理解你,才会有人来支持你,你才会获得壮大。

  有了这颗平常心,碰到困难不消极,碰到胜利不失控,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因为我只有这么一点能力,所以就不超越自己的能力。我始终在想我们整体素质还不够,为农民做得事还远远不够,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永不满足。

  我的根在乡镇企业

  记者:回忆乡镇企业发展的往事,您不会忘记当年有人把乡镇企业说成是不正之风的风源,搞污染,争市场,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鲁冠球:我认为,我们乡镇企业一要忍辱负重,二要坚忍不拔。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什么东西都是要调拨要计划的,乡镇企业就要靠自己找饭吃。开始我们搞农机具的时候,走街串巷收废钢铁那是常事。有一年,我得到一个信息,说是有家国营厂的采购员进了一批炮筒料头,派不上用场,想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处理掉。我赶紧跟人家联系,费了几番周折,终于买了下来。我们又想方设法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炮筒料头切割开来,制成农具。就这一堆料头足足让我们用了几年。当初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认识过程,以前凡是社会上不好的东西都怪乡镇企业,整个污水一股脑都往乡镇企业头上扣,现在乡镇企业发展了,这个情况就有所好转。如果要说什么时候可以没有乡镇企业,那就只有等到中国全部城镇化了,乡镇企业历史使命才会完成。但这是一个漫长奋斗、坚持进步的过程,要经历很多艰难和坎坷,要很多代人为此奋斗终身。在中国,只有农民富裕了、强大了,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强国。

  记者:有些企业为什么羞于承认自己是乡镇企业,不认可是乡镇企业家,甚至忘了本?是不是一种传统的观念意识在作怪,认为,一跟“农”字、跟“乡镇”沾边,就是粗……

  鲁冠球:对此,我也感到不解。从我自己的认识来说,身份可以变,思想不能变,本更不能忘。无论如何改名,关键看你是不是心系农民。其实乡镇企业有什么不好?乡镇企业创立在农村,发展在农村,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又有“三就四为”的优势,即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农业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出口服务。它又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学习知识,接受技能培训提供平台。乡镇企业多安排一个农民就业,至少带动一个家庭知识结构的提升。当前,新农村建设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产业向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效益回报,回馈“三农”,反哺农业,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三农”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积累和最无私的支持。

  记者:您有没有困惑烦恼或特别高兴的时候?

  鲁冠球:我最高兴的就是为农民办事,看到农民增收了得益了,那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最烦恼的就是一心想做点实事,却不被人理解,这是最苦恼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都不会苦恼,因为这是正常的,而精神上的不理解才是最苦恼的。

  写好田野上这篇大文章

  记者:万向已经是跨国企业了,您认为自己还是农民吗?

  鲁冠球: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始终不忘要为农民做点事。因为我们做不了大事,而且农民还需要我们。如今,我们厂的职工大都住上了样式气派的小楼,我的家乡也工厂林立,公路纵横。每天早上,我在上班的路上,所见到的父老乡亲们的脸上不再有悲哀的愁容,也不再有饥饿的菜色。但是,我少年时代所见的那幅“秋日黄昏”的图画,仍没有从我的心头抹去。“穷”的阴云,还没有从我们农村的上空彻底驱除。

  40年来,我从这荒凉的田野上起步,写了几行企业围墙里的“文章”,也写了几行从田野走向世界的“文章”。不过这些“文章的段落”没有写完,我心中酝酿的那篇“大文章”只是刚刚开头。

  从田野起步的乡镇企业,不能忘了田野。我是农民出身。人家也叫我“农民企业家”。“万向”最早的员工几乎都是农民。我们从几千块的家当起步,靠自己的努力和乡亲们的支持,成了今天营业收入达几百亿元的跨国企业集团,被人家说成“从田野走向世界”。用在国际市场上赚来的钱投资农业,就成了“从世界飞回田野”。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在管好工厂围墙内的事的同时,我时时把目光投向墙外的事业。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宁围乡共有11个村,我在其中9个村办起了万向节分厂,借给他们100多万元资金,低价转让了50多台设备,并派出熟练工人进行技术指导。为了让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尽快地富起来,每年我都要向乡政府上交部分利润作为支农资金,我还从企业中挤出一些资金,用来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或是建桥铺路,方便人民生活。

  1985年,我去美国考察,发现许多工厂的老板又是农场主。他们利用企业的资金力量、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把农场管理得相当出色。在高速公路两旁,我目睹那些耕耘得十分精细的土地,以及令人羡慕的庄稼丰收场景,心中便常常会滋生出一种感叹。乡镇企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不再是土地的奴仆,但土地,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啊!

  美国企业办农场的做法,正是在这一点上拨动了我的心弦。回国后,我们先后办起了农业车间和对外出口的养鳗场、养蛇场。如今,又在浙江临安和河北承德分别建成了山核桃基地和山杏基地,建立远洋渔业公司,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做了有效的探索。2000年,为贯彻中央发展工业、回馈农业的战略举措,专门组建了农业类综合产业集团———万向三农,投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如今,万向三农集团下属已有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各3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上市公司3家,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万向的农业产业直接带动40多万农民就业,受益农民近300万人。今年1至10月,万向三农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2.52亿元,成为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记者:您早期投资农业的经历是败多胜少,可以说屡败屡战,是什么促使您要坚持这样做下去呢?

  鲁冠球:我们现在富起来了,但要富而思源,如果没有党的政策、没有改革开放,我哪有今天?所以,自己富了,还要想到社会上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农民兄弟和那些弱势群体。几年前,我们成立万向慈善基金,资助全省100名孤儿成长成人,100名特困学生学有所成,100名残疾儿童自食其力,100名孤寡老人安享天年的“四个一百”工程。后来扩大到4个“一千”,范围也从萧山扩大到全省,现在我们在做4个“一万”,那是在全国范围内做慈善,将来我们还希望能做得更大一些。

  但是光靠“四个一百”到“四个一万”的慈善工程还远远不够,根本还是要发展生产力,要解决农业的现代化,就需要对农业加大投入和科技扶持。最终,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帮助更多农民走向富裕。所以,关键问题还是要农民自己站起来。

  反过来,如果农村不富起来,我要实现的目标也实现不了,那样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是依旧贫穷。所以,只有通过乡镇企业的带动,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才能使广大农民达到共同富裕。

  记者:这可以认为是您的追求吧?

  鲁冠球:要说我的追求:那就是要把写在田野上的这篇“大文章”———“让农民成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富足的巨人”———写下去,写好它。为此,我愿毕其一生的精力。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充满信心。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前途、又自信的民族。

  万向集团从铁匠铺发展成大型国家级集团,走过一条坎坷的道路。企业的名称总共改了10次。10次易名,直接反映的是我们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我把个“节”字去掉,派生了“万向”的涵义。企业前边的地名,从宁围到萧山,从萧山到浙江,直到把“浙江”也取消了,这正是我们企业走向世界的标志,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见证。

  在大浪淘沙的改革岁月,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我是农民的儿子,从田野里走出来,时刻不能忘记把文章做在田野上,而且做得一篇比一篇灿烂,一篇比一篇夺目。

  鲁冠球简介

  鲁冠球,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1945年1月生,高级经济师,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1962年开始个人创业生涯,1969年7月,创办万向集团的前身---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1984年4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浙江大学特聘MBA导师等。

  鲁冠球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鲁冠球以其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经营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曾获得全国新闻人物、中国最佳农业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