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山西省侯马市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回顾
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亿元大关,各项贷款达14亿元,人均创利20余万元,建社60年来的亏损挂账全部消化,一举成为辖区内营业网点最多、资金实力最强、服务领域最广、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创建信用市场服务“三农”的“侯马模式”、扶持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引起山西省和国家相关部门重视,在全省推广;一级法人隆重揭牌开业,全市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迈入新阶段。
近两年,侯马市农村信用联社喜事连连,有点让人目不暇接。在侯马信合系统工作30余年已年近八旬的老员工刘国藩感慨地说:“联社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太大了,这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探索一下这个优秀金融企业,从成立之初蹒跚学步的“丑小鸭”,是怎样沐浴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一步步的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的。
两张桌子,三把椅子,摆开摊子 中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几次身份变迁。1952年,侯马市境内组建褚村、大南庄等6个基层信用社,1958年归人民公社领导。1962年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受国家银行领导。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后,由农行统一领导。1984年,侯马组建成立了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下属侯马、凤城、上马、高村和张村5个农村信用社,后又组建侯马市路西城市信用社和五一路城市信用社。1996年,行社脱钩;1997年正式独立运行,现拥有8个信用社、1个营业部。
改革开放初期,像中国多数地区一样,侯马市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侯马全市每年的农业总产值为3000多万元,农业存款每年仅有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多元。农村信用联社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艰苦创业。
“当时条件很差,就是两间房子,两张桌子,三把椅子,就摆开了咱信用社的摊子。”现任侯马联社理事长的董新旺是一位“老信合”,他回忆起早期他在基层信用社的工作,还是记忆犹新,“开始是骑车子进村串户,后来条件改善一点,一个信用社配了一辆摩托车。寒冬腊月的早晨,北风呼呼地吹,骑着摩托车碾着路上的积雪,下乡揽储,手脚都冻麻木了。”1985年,市信用联社所属5各基层社,全年储蓄存款仅有2000余万元,发放贷款1300余万元。
但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事业。当时,有多少勤劳的农民,都盼望着得到“财神爷”信用社的扶持,买一头耕牛种田,置一辆小四轮拉货,或办一个豆腐加工点,热热火火地奔小康。
侯马市农村信用社,就这样承载着全市10万农民脱贫致富的理想,在改革发展的起跑线上,发动了起飞的“引擎”。
追农进“市”,追农入商,覆盖城乡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侯马商贸物流业发展迅猛,先后建立起服装、布匹、副食、家具家电、建材、汽车摩托车等综合、专业商贸市场40多个;以优质专用小麦、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肉猪、肉兔等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储存加工为主体的服务型精品示范农业逐步形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融入商贸、交通运输、餐饮、机械加工维修等城市服务业中,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沟通联系日益紧密。市信用联社如何面对这种变化,如何抓住侯马发展的特色,为逐渐融入城市的农民提供更好地服务,成为摆在全体信合人面前的新课题。
农民进城,信用社就追农进“市”;农民经商,信用社就追农入商。面对侯马的快速发展,联社组织基层信用社主任和业务骨干,反复调研,最终确立了“立足农村,挺进市场,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思路。九十年代中后期,信用联社开始向城市进军,支持商贸市场发展,为进城经商的农民服务。他们采取“年初申请,集中评估,即还即贷,反复使用”的操作办法,吸纳了市场闲散资金,稳定存款;又解决了经商户扩大规模而资金不足的矛盾。到1997年10月,市场贷款余额达到1560万元,累计投放贷款上亿元,与改革开放初相比,上了一个大台阶。
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都会产生矛盾,又会在解决矛盾中继续向前发展。在实践中,侯马市信用联社的员工们又逐渐感觉到,传统经营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营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是投向经商农户的贷款,存在资金分散、管理难度大,信贷风险大;二是对农民商户单纯的点对点的服务,是“零打碎敲”,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信用社经营均形不成规模效益;三是信用社金融运行机制和服务手段老化,在侯马灵活机动的大商贸格局面前显得滞后。联社迫切感到继续推进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慧眼“三看”,锐意革新,面向未来 2006年,侯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战略目标和打造“精品农业、先进制造、商贸物流和文化休闲”四个产业中心的具体任务。信用联社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科学设计,大胆创新,建立起了“以商户诚信为取向、利率浮动为杠杆、服务创新为拉力”的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推动侯马市信用市场的发展。
侯马市信用联社理事长董新旺,把这个信用体系的运行,精炼准确地概括为“三看”,即:贷与不贷看信用,贷多贷少看实力,利率高低看贡献。
“贷与不贷看信用”——在辖内的晋都信用社采集了62个老客户的数万个数据,经几十次的反复测试,确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测算公式,经过13道评定程序,建立起农民商户信用评定体系,以此发放信用证和贷款证,使发放贷款有了科学依据。
“贷多贷少看实力”——联社对入围商户进行综合考评,确定每个商户的授信额度。贷款从3万元起步,最高可贷30万元,只签一次贷款合同,随用随借,随有随还,循环使用。贷款证成为“通行证”,信用社变成了农民的“钱柜子”。
“利率高低看贡献”———实行了5个档次的浮动利率。存款次数多、日均存款余额大的,享受利率优惠幅度就大;反之则小。这对吸引存款、开户形成了集聚效应,农民商户得到了实惠。
与此同时,侯马联社还制定落实了队伍建设、规范金融管理、清欠不良贷款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开通了大小额取款、天河卡结算、POS机刷卡消费、ATM机自动取款等现代化金融服务通道,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促进了信用联社业务的迅猛发展。截止今年10月末,侯马市农村信用联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23.9亿元,完成了上级下达全年计划的154%,是1985年的30倍;实现利润总额4100万元,净利润3129万元,期内利润目标完成率达118%,是1985年的26倍。同时,农村信合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侯马近万个经商农户的发展,解决了3.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5元,今年1-6月份,侯马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10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墙内开花,香飘万里。2007年11月,山西省信用联社在侯马市召开了创建信用市场座谈会;12月下旬,中央财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山西省调研时,专门听取了侯马市信用联社的专题汇报,把山西省侯马市信用联社的一系列做法概括为“侯马模式”。现在,“侯马模式”作为山西省信合系统的三大运营模式之一,在全省信合系统推广,成为全省深化“三千三百惠农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侯马信合人明白,这20多年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他们今后会沿着这条改革开放之路,迈着坚定的步伐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