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专题

农村金改:“探针”指向“普惠制”

日期: 2013-09-16 10:42 作者: 孙维福 蔡茂楷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到沙县之前就百度到一个数据,这个福建中北部的人口小县(25万),如今有6万多农民(超过农村人口一半)在全国各地经营著名的沙县小吃;近日到沙县实地采访,当地人也自豪地说:只要是有餐饮的地方,就会有沙县农民和沙县小吃。而沙县正在探索推进的“农村金改”,也像实惠好吃的沙县小吃在全国遍地开花一样,正朝着“可持续、能复制、易推广”的现代普惠制农村金融制度创建目标推进,用不断创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带来了全县农村金融春色满园、秋实累累。

  今年5月,中农办专家调查组在一份调研报告中,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金融改革的一线曙光”的语句,对沙县“农村金改”给予了高度评价。若放“曙光”,必有“七彩”。就让我们走进沙县“农村金改”的赤橙黄绿,进行一番全景式的探访。

  铺出底色——提出立体改革目标,拆解金融需求门槛

  每年30亿元,这笔6万农民经营沙县小吃的源源收入,在素来商贾活跃、百姓理财意识较强的沙县,不断激起民间借贷的浪花。农民大量外出,倒逼农地流转进程加快,直接促成64.8%的农地流转,又让沙县走在全省前列。然而与此对应的,却是农村金融服务薄弱和信贷资金需求旺盛矛盾愈加凸显,面朝融资难、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等道道门槛,农民对金融服务既望眼欲穿,又望而却步。

  说起贷款难,沙县农民无不有着切身实感。在高桥镇官庄村,几个农民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过去要想贷款简直让人头疼。一是没有符合银行规定的抵押物,二是真想贷款必须找1~2名公务员作为担保人,才能最多贷出5万元。“没抵押物咱认了,可咱只认得镇上有数的几个干部,往往是村民追得干部到处躲,最终也不一定有几个能贷上。”一直想贷款在上海开小吃店的徐道杰说。

  情急之下,不少农民只能转而求亲告友私下拆借,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

  正是在此背景下,2011年12月,申请获批成为国家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后,沙县抓住机遇推进“农村金改”,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县金融办为常设办公机构,确定了“5432”三年工作目标,即:在完善金融组织上筹建“五类组织形式”(筹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在金融产品创新上打造“四个亮点”(创新农村住房、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支农金融信贷产品);在延伸金融服务上实现“三个全覆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户经济档案、农户信用评级全覆盖);在金融环境上搭建“两个平台”(民间融资管理服务平台和金融知识宣教平台)。力图以破解农户融资担保难、改变现存金融服务薄弱和规范民间融资为切入点,在探索建立“普惠制”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

  涂抹亮色——担保基金建在村一级,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

  都说农民贷款老大难,其中头一难就是担保难。沙县破解担保难,首先从创新担保方式入手,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行业性担保公司、养猪专业担保公司,以及全省首家村民出资、村组织与村民共同出资的5家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担保公司,为240户提供2.31亿元贷款担保,同时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授信,向小吃经营、竹席编织和生猪养殖等产业累计发放贷款23.47亿元。

  在破解担保难中,沙县创立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是一大亮色。担保基金以村民出资为主,政府注资、能人捐资为辅,实行封闭运行、动态管理,为出资村民贷款提供担保服务。担保基金创建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符合条件的农户按每户出资1万元或2万元进行基金募集,存入专户,并成立担保审批小组。村民贷款与出资额和信用等级挂钩,信用获评1A级到3A级的,分别可获出资额2~5倍贷款额度。

  高桥镇党委书记夏永福告诉记者,沙县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最先是从官庄村搞起的,开始的思路是由大户出资,但很快发现很难达到普惠全体村民。

  后来又考虑由村集体出资,但各村经济实力不均衡,还是难以做到普惠村民。最后才形成了目前全县通行的出资模式。

  沙县农金办常务副主任曹永康介绍说,有了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农户只需根据融资的项目申请,在村里走个手续,就能到信用社办理为期一年的贷款,利率只有6.5厘,比过去同类贷款利息降低一半。不仅实现了贷款不再难,而且实现了贷款不再贵。

  源头水活渠自清。目前沙县已评定信用等级农户50387户(占全县农户总数100%),全县171个建制村已有53个村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试点,基金规模3546万元,贷款农户1362户,贷款余额1.19亿元,较好地满足了农民贷款需求。

  打造特色——创新农房抵押贷款方式,农民还贷可按揭

  受商业性银行贷款抵押物限制,贷款难是农民目前面临的普遍难题。本着普惠农民的原则,沙县充分利用农村“林、地、房、业”等资源,创新农贷抵押产品。尤其是突破农村住房无法抵押、农户贷款方式受限“两大瓶颈”,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住房集体建设项目贷款、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农房装修贷款等4个金融产品,有效化解了农民贷款受限抵押物的难题。

  由7个自然村组成的西郊村过去分散在山上山下,村民房屋破旧,交通极为不便。2006年村里利用征地拆迁款,加上村民自筹资金开始新村统规统建,如今300户村民已基本居住在占地200亩,路水电气网齐备的新型社区。

  穿行在绿树婆娑的社区,看着一栋栋3层、4层联体楼房,简直难以相信这些独门独户的建筑,会是农民新居。村党支部书记王仁贵介绍说,这些户均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楼房,村民只需30多万元就能买下入住。更让村民们轻松的是,2010年县里推出的新农村建设住房贷款金融产品,不仅让他们享受到了按揭房贷的城市便利,还支持了他们外出创业开办小吃店。

  村民陈基成告诉记者,他家住着346平方米的楼房,房款总价是32万多元。交齐房款后,他只用半天就在农行办好了16万元的购房贷款手续,按照贷期10年的年限,他每月只需还款1800多元。用贷到的钱,他装修了新房,又在沈阳开办了一家小吃店,现在生意红红火火。“房子已经升值到了100多万元,儿子、儿媳和老伴经营小吃店每月收入1万多元,自己在家门口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我一点儿都不担心贷款还不上。”

  为了加强风险防控,沙县专门规定,农村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必须为“统规统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城中村和乡镇所在地且两证齐全的住房,借款人与村委会签订农房处置委托授权书,并提供祖遗房等第二居所证明。若无法按时还贷,60日内由借款人先行处置农房,如果处置不了,则根据委托书由村委会进行处置。目前,全县已向381户发放农房抵押贷款6097万元。

  还需补色——信贷资金总量不足,盼国家支持切块投放

  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是评判一个地方金融环境的重要参数。前者越高,显示银行应付客户日常现金支取和结算的资金总量越紧;后者越低,表明贷款客户还贷信用度越高,银行放贷风险越小。在沙县金融办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3月底,该县存贷比高达123.06%,不良贷款率只有0.91。这说明,沙县农民贷款需求强烈,还贷信用度也很高,但银行可供农民信贷的资金,却严重总量不足。

  谈及这个问题,夏永福说,农民懂得“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但他们镇铺开村级金融担保基金做法后,面对众多农户的贷款需求,信用社可贷款规模就显得很是吃紧。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县农金办常务副主任曹永康的当场认可。

  目前沙县从乡镇到县里都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地方政府和金融单位都觉得力不从心。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国家能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政策,对支农信贷资金尽快实行切块拨付,扩大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进一步满足农民贷款需求,让现代农村金融更加普惠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