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专题

黑龙江省肇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让现代农业梦想升级

日期: 2013-08-23 08:39 作者: 刘伟林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八月初的黑龙江正是玉米灌浆的时节,在肇东市的田野里一方方连片种植的玉米墨绿挺拔,整齐划一,如威武的士兵,用英姿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肇东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有耕地410万亩,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2.3亿斤,是黑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市县。2010年肇东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三年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肇东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新的理念下,让现代农业梦想升级。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在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中,肇东首先提出的是创新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新体系。

  这项创新包含了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分散土地向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新型经营主体转移,构建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农户,横向与金融、保险、财政、社会组织紧密融合的农业生产经营新型体系。全市确定了涝洲、东发等14个乡镇为试点项目集中建设区,今年先期在肇东镇等6个乡镇实施新型经营体系试点建设,突出发挥区域内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牵动作用,以农机合作社为平台,组织推动与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经营形式全面对接,2013年5种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231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万亩,累计到2015年,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万亩。

  与此同时,肇东市制定出台“四入一保两补”的土地流转政策。“四入”,即土地入托(托管中心)、入社(合作社)、土地入场(家庭农场)、入市(土地交易中心)。“一保”:建立健全农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和土地纠纷仲裁等保护性制度,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确保农民土地依法、合规、自愿、有序流转。“两补”:对规模经营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补贴和农资补贴。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盘活了土地市场,越来越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在肇东出现。

  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

  肇东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第二项创新:创新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产销新模式。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签订生产订单,并通过实施订单保险、价格调控平衡机制,推动由产加销脱节向销加产紧密衔接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订单农业新模式转变,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和订单履约机制。

  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产销新模式首先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制定出台“订单保险+价格平衡调节”的双保险运行机制,在合作社和加工、收储企业向保险公司提供风险抵押物后,若订单履约不到位,保险公司即可扣押违约方抵押财产,并负责向被违约方理赔。充分发挥农产品风险平衡调节基金作用,当农产品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市场价格大幅低于订单价格时,运用调控基金对合作社进行价格补贴;当市场价格大幅高于订单价格时,对收购企业进行价格补贴。利用财政引导性资金,对粮食深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提高订单履约率和到位率。同时,通过建立粮食“期权”收储机制,中粮集团、中储粮公司收购合作社粮食,先按现行价格支付,如果粮价上涨,在支付企业保管、晾晒等费用后,进行找补。也可以在市场价格达到心理价位后再兑现粮款。实现“淡旺季平衡”,避免“谷贱伤农”,提高订单履约率和到位率。

  在伊利集团肇东长青牧场记者了解到,他们与周边农民签订了4万亩玉米青贮饲料订单,农民每亩地纯收益能达到800元,远高于种植普通玉米。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第三项创新就是创新建立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的财政支持新方式。原有涉农资金建设规划不统一、自我设计、各自为战,经常会出现土地、农机、水利、电力等部门各自选定一个区域,自我建设,多数情况下没有形成统一整体,难以发挥建设资金和建设设施合力效应。常常会出现土地整理项目在甲地块实施,水利部门在乙地块打井架喷灌,电力部门却在丙地块设计电力配套……涉农项目资金就像打在一堆棉花上,发不出力,使不上劲,做不了功。为推动涉农项目由零星分散、重复低效向整合捆绑、集成高效的新机制转变,市政府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农机、水利、农业开发等国投、省投项目资金进行统筹管理,集中整合,集成使用,重点向试点示范区倾斜。以市政府成立的东盛投资公司为平台,在涉农项目资金使用上,坚持与农业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与试点示范区实施方案相衔接,做到集中使用,重点投放。由农业局和财政局制定统一的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所有涉农资金按已确定的发展规划组织投放和建设,实现了各项建设资金“一张图纸定建设、一个建设定投向”的统筹整合使用。对国投资金制定了合理利润分配机制,建立“国投共享、整合捆绑、股份经营、二次分配”新机制,国投、省投资金项目以国有股方式,注入新型经营主体,获取的红利,以以奖代投或二次分配方式,向新型经营主体成员进行再分配。建立扶持发展机制。对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高的经营主体,整合项目资金优先投放;国家、省各类补贴优先支持;对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在享受纳入事业编制和职称评定等待遇上优先享受,特别突出的可上挂乡镇副职。

  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

  肇东以承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为契机,引入市场化理念和机制,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探索建立了“技银企社”合作机制、合作农业产业联合会发展模式,其中仅种植业生产信贷资金投放就由2010年的12亿元猛增到今年的24亿元,两年翻了一番。

  创新建立以金融资本和风险保障为核心的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就是为改革与建设试点提供金融支撑。推动金融、保险企业突破农业投融资抵押物少、授信额度小、贷款利率高、信贷周期短的“高门槛”制约,建立了由财政局、农业局和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服务和协调组织,改组信用联社,组建农商银行,成立两家政策性、融资性担保公司,指导区域内连续推出了5个专门针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新产品。改变过去单一的资产资源和农户联保抵押,扩大到土地承包权预期经营收益、农产品订单收入权益、林权等所有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水利设备等农业设施实物抵押;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资金抵押。放宽授信和信贷额度,以200亩规模经营面积授信30万元为基点,调整授信等级和额度。创新融资形式,采取股权、债权、期权、信托、担保等方式融资。投入2000万元,作为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注入担保公司,以1∶20比例放大,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抵押。扩大农业保险覆盖,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地块全部纳入农业保险;在严格落实农业保险政策的基础上,采取“增一补一”鼓励措施,使理赔额度达到生产投入成本标准。金融、保险、担保公司、合作社“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投融资服务新体系的建立,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适度宽松、相对优惠、总量丰盈的金融保险支持。其中,龙江银行的“惠农链”、信用联社的放宽抵押品新产品获得省金融系统一等奖。

  “增一补一”主要是考虑农业保险理赔额度过低,玉米绝产地块赔偿145元,水稻200元,远低于农民生产成本的投入。为确保农业生产在较大的自然灾害之后,能够确保经营主体有足够的生产启动资金,肇东市探索了“经营主体增投一元、财政补贴一元的”的农业保险鼓励措施,目的是使农业保险额度达到450~500元的成本线。

  探索建立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肇东不断推动小站所向大体系转变,加速科技化进程。全面推行了“一改一下二聘三招四建”办法,解决科技支撑“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改就是以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为牵动,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实行垂直管理,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370万元,强化物质条件建设,形成了市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村级服务室三级专业服务网络;一下就是全市270名科技人员下基层,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二聘就是聘请国家、省专家教授53名、建三江水稻和农机专家11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现场指导把关;三招就是招录大学生农技人员62名、乡村土专家和土人才60名,实现了村村都有专业人员,每个园区都有骨干力量;四建就是与中国农林科学院、哈工大、东北农大等23家院校所紧密对接,建立了3条示范带、100处高科技园区,实现了农机、农艺、农户结合,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居全省前列,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和全国各大种业公司在肇东市均建立了试验推广基地,引领全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在此基础上肇东市探索建立新型农技服务体系,为改革与建设试点服务。建立起以市乡村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支撑,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经营主体、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示范区为肇东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飞翔,托起了现代化大农业“创新升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