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专题

宁夏贺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河套平原注入无尽活力与生机

日期: 2013-08-21 10:35 作者: 张国凤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稻菽如浪,平畴如织。位于黄河中上游核心地带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享有“中国新十大天府”之美誉。

  贺兰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2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贺兰县根据自身实际,大胆探索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支撑、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创新地探索出了引领跨越发展的兰光模式、一村一品的银河模式等十余种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黄河中上游流域重要的优质有机粮食、绿色设施蔬菜、现代适水渔业和草畜产业带,为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和生机。”贺兰县委副书记刘甲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科技创新助力农产品品牌化

  带刺的黄瓜,紫红的茄子,嫩绿的芥兰,粉红的西红柿,活蹦乱跳的黄河鲤鱼……

  近日,记者在银河、新平、五星、兰光、寇家湖、张亮等现代农业基地看到,装在保鲜箱内的一车车新鲜蔬菜、名优水产品,直接被运往西藏、香港、广东、陕西等地市场,贺兰县的农产品,在广东、香港已成为高端蔬菜的代名词,东莞市农业局副局长在与贺兰县签订蔬菜产销联建协议时感慨道:“现在,在东莞街头,随便问一个老人或小孩哪的菜最好吃,他们都会回答‘宁夏菜’,这就是科技助力农产品提高品质形成品牌的有力佐证。”

  “科技兴农,不仅兴在产量上,更应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农牧局技术人员介绍,贺兰县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出现的这种喜人景象,主要得益于当地上上下下形成了让科技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共识,努力实现科技成果和当地农业产业结合。为了让科技之“泉”源源不断流入农村,2010年以来,贺兰县创新性地提出“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个合作组织、一名首席专家、一个技术服务团队”的技术服务要求,大力推进院县合作共建,通过建立4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搭建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10个产业发展基地平台。

  在贺兰县新平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温室大棚里,科技特派员贺蓝正在松土除草。

  她说,为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提升农产品品质,贺兰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项目支撑、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企业等形式,与农民尤其是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当初,自己作为农业技术人员在新平园区开展推广示范很困难,后来租赁温棚30栋,用自己的大棚试种新品种,试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几年下来,引进并推广番茄、西甜瓜、苦瓜、丝瓜等新品种43种,秸秆生物反应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批新技术已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年收入达到30万元,在个人实现致富的同时,还促进了整个园区的科技含量提升,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带动了周边的农民脱贫致富。

  除了政策上的激励外,贺兰县还通过整合劳动创业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科技项目等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带技术、带项目服务示范园区。

  如今,贺兰县有115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山川大地,和当地的农牧民一起演绎着一个个科技助力丰产增收的故事。

  贺兰县农户从现代农业中获得科技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张亮香瓜”、“丁北西芹”、“金贵螺丝菜”、“兰光盘菜”等一大批以贺兰山为品牌的农产品大步进入国内大市场。

  兰光模式示范效应凸显

  立岗镇兰光村有547户2300多人,是贺兰县最大的纯回民村,因为穷,兰光村曾被戏称“烂光村”。短短几年时间,兰光村集体经济年递增30%,截至2012年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跃升到1.2万元,村集体资产跃升至340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自治区调研组专家认为,兰光村发展速度之快、增收幅度之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民土地,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经营规模扩大的多赢局面。“兰光模式”最根本的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这条主线,走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仅是‘三农’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大问题。”立岗镇镇长杨宁回想起兰光村艰辛的发展历程颇有感触地说。

  2006年,时为立岗镇普通干部的杨宁主动请缨,成为兰光村挂职党支部书记。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自2007年以来,兰光村创新发展思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将全村土地流转到村集体,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对各项产业统一规划、统一提供农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探索出新的管理方式,实行“统种分管”。制订出定工日、定产出、定奖惩等高效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加快培植主导产业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瓜菜、粮菜复种等特色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发展了“优质粮、瓜菜、种苗、畜草”等四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贺兰县农牧渔业局局长保学儒告诉记者,在总结推广“支部+协会+农户”的“兰光模式”的同时,贺兰县特色蔬菜专业村的“银河模式”、生态立体种养的“京星模式”、“企业+基地”的“银星供港蔬菜模式”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农村经济的亮点,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保险护航现代农业

  在贺兰县,现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农业保险的支持,作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业保险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想起去年的一场暴雨灾害,我仍然心有余悸,1800亩有机稻几乎全部被淹绝收,幸好买了种植业农业保险,拿到了人保财险贺兰支公司赔付的40多万元,减轻了损失。”正在田间查看田间排涝情况的贺兰县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建文介绍,他从2005年开始种植水稻,自2011年贺兰县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后,他每年都会自愿购买。

  贺兰县农牧渔业局副局长叶宏介绍,贺兰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全县各乡镇场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险种共计6种(3个种植业险种和3个养殖业险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程度达到80%。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部投保,财政补贴费用260万元;参保农户(企业)数量300户次,累计参保农户达到7.71万户次。政策性农业保险累计为全县种、养两业提供风险保障3.18亿元,赔付支出782.5万元,赔付农户达到2600户次。截至2012年底,县级财政补贴资金累计520万元,保险金额累计达到3.18亿元,相当于政府出资1元便买到147元的风险保障,杠杆放大作用100多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采访中,记者也能直观感受到贺兰县农业保险的巨大变化,首先是种植户、养殖户所交的保费越来越少,以奶牛保险为例,2009年每头奶牛除财政补贴外,养殖户自己负担108元,2011年为90元,2012年为36元,这全得益于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补贴;其次是农业保险的服务越来越贴心,最早是农户出险往保险公司跑,现在是保险公司主动深入种养户家中,在出险定损后,理赔款直接打入农户信用社“一本通”账户,既节省时间,又减少农户支出,得到投保农户的一致好评。

  几度耕耘,硕果累累。如今,走进贺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绿满阡陌、流水潺潺、稻香扑鼻、芬芳醉人,农民心中“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不再是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