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改革专题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破现代农业要素瓶颈的“姜堰三创”

日期: 2013-08-20 09:13 作者: 沈建华 潘永圣 许刚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发展现代农业,地往哪儿转,钱从哪里来?产往哪儿销?七月酷暑,记者深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采访,对该区突破现代农业要素瓶颈的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感受颇多颇深。

  规模经营:模式创新地生金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研究和突破多种瓶颈约束。”泰州市委书记李伟说,姜堰人均不足一亩地,如何突破瓶颈约束,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只有靠改革创新破解难题。

  2012年,在部分村组织试点的基础上,姜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实施‘七步’流程,做到农户家庭成员界定、位置界定、面积界定、用地性质界定‘四个清楚’,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泰州市委副书记何光胜说。

  姜堰副区长王萍介绍,在确权登记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区主推“集中流转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模式创新,整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准确地把握好适度的“度”,科学有序地“转”。

  他们选择在经济基础较强,劳动力转移充分的地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在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农民对土地依赖较强的地区,推进租赁托管型规模经营,把土地交给专业种田大户或服务组织进行代耕、代种、代管。

  适度的规模,有序的流转,加速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进程。据区农委主任王玉才介绍,全区累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9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5%;高效农业面积已占耕地面积49.1%;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5%、99%和92%。连续多年获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荣誉称号。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228元,同比增13.2%。

  农业投入:金融创新钱自来

  发展现代农业,如何突破资金紧缺的瓶颈约束?区长张长平说:“只有从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口。”姜堰区近年来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建设,满足“三农”发展资金需求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三个注重”,便是他们主要的探索。

  首先是注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姜堰鼓励银行积极向镇村延伸网点,全区15个镇共有银行网点127家,其中姜堰农商行(原信用联社)实现镇域全覆盖,在全区262个行政村安装支付通机具746台,实现了农户小额取现足不出村。同时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全区已成立运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家,贷款余额近3亿元,正在筹建之中的有4家。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0家,正在筹建之中的有6家,社员股金4568万元,吸收社员互助金3.23亿元,互助金投放3.1亿元。

  注重涉农金融业务创新推广。将“客户向银行申请”转变为“银行提前为客户授信”。姜堰农商行主动为客户建立电子经济档案,目前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5.9万户,覆盖面超过80%;为切实解决担保难的瓶颈制约,姜堰农商行主动加强与重点乡镇联系,推动各镇村设立专门为农民在该行贷款提供定向担保的金阳光富民担保公司。目前,已成立6家金阳光富民担保公司,担保户数达1226户,担保金额1.8亿元。

  注重政策引导扶持。金融机构均为垂直管理,特别是国有银行股改后,公司化运作进一步弱化了与地方的关系,姜堰区政府通过出台政策、组织活动、补偿奖励等多种手段,对辖区内金融分支机构实施激励和引导,让他们“垂直不离地”,更多地为地方,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姜堰区积极落实信贷支农考核奖励措施。由区财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对各行新增贷款、支持“三农”发展等,按照新增贷款额的万分之三进行奖励;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全区性银企对接签约活动,将项目安排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倾斜,明确占比要求,每年对接签约20亿元左右;加大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化解力度。

  姜堰区还在创新农保运作模式,不断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等方面作出新探索。2007年,姜堰就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到2012年完成粮油政策保险保费2129万元,高效农业保险保费1150万元。同时,开展了农机具保险、渔船互保等政策性保险试点。目前,全区保险险种已达21个,稻麦油保险全覆盖,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率37.5%,提高了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保障水平。

  不仅如此,姜堰还先后制订出台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文件,整合资金、统筹安排。2012年,全区累计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投入3.1亿元,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支农,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富民担保公司、金阳光担保协会26家,2012年农业贷款达到35亿元。打造了15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和创下全国单产最高纪录的稻麦丰产示范基地。

  经营主体:机制创新产销活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的收储、加工、销售过程中,如何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农产品购销价格,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和订单履约机制?姜堰从机制创新入手,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回答。

  区委农工办主任周亚平介绍说,为了使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不仅卖得掉,而且卖得好,让农民在市场流通环节得到更多实惠,姜堰依托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销衔接的有效机制,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订单模式。

  和盈模式,即“公司+合作社+农户”。和盈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优质杂交肉鸡的专业公司,年活鸡销售额达1亿多元,公司为组织农户生产,在大伦镇由镇畜牧兽医站牵头成立了和盈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养殖合同,再由合作社组织社员养殖,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和技术服务,按照合同保价回收农户养殖的肉鸡,确保养殖户每只鸡平均赚2元钱。

  益众模式,即“公司+农技服务组织+农户”。益众油脂公司是姜堰一家食用油生产企业,在政府推动下全面实行油菜籽订单生产。具体运作模式为:由企业委托各镇农技服务中心与油菜种植户订立油菜籽订单,并指导农户按统一规范进行种植,订单收购价格实行保底价与市场价相结合,市场行情低于保底价则以保底价收购。

  苏鹏模式,即“批发市场+合作社+农户”。白米镇是苏中禽蛋收购集中地之一,年禽蛋销售额3亿元以上,批发市场为确保有稳定的货源,当地委托苏鹏禽蛋购销专业合作社运用订单模式采购禽蛋。合作社与入社会员签订鸡蛋收购合同,订单保护价比邻近地区每公斤高出0.1元,并且年底根据销售量进行二次分红。

  为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姜堰还出台了订单农业奖励办法,对参与订单农业生产、收储、加工、销售,并开展品牌创建、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按照订单规模给予财政奖补,调动产销双方实行订单生产的积极性,产销衔接机制联接更加紧密。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姜堰区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探索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尽管刚作出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但已取得的经验和初步成效,表明改革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