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12年

代表委员热议新生代农民工陷入文化沙漠现象
推开阻隔农民工的“玻璃门”

日期: 2012-03-14 15:20 作者: 张丛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文化阳光的照耀。“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均等服务达成一致共识,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要统筹兼顾,逐步实现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均等的文化服务待遇。

  文化“玻璃门”:看到享不到

  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服务业、制造业工作,用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要求工人加班加点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导致他们业余文化生活时间相对较少。同时,又由于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相对城市年轻人的文化生活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几乎处于“荒漠”状态。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督学杨凤玲对记者说:“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缺乏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导向,使农民工在参与业余文化生活中呈现一种对集体没有归属感、对人生没有明确目标定位、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迷茫状态。

  大公共服务:文化少不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三高一低一强”的显著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维权意识强。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认为,目前,工业园区内单一、小范围的传统文化活动,呈现出人群固化、参与率低、集聚人群少等问题,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集体文化生活之外。同时,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从事个体活动,与外界沟通交流相对较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说,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情感和家庭归宿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他呼吁用工企业在不断改善农民工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结合农民工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注重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并能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同时要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

  基层好做法:效应可放大

  最近一段时间,吉林省德惠市农民工诗人杨成军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在参加中国达人秀节目时,深情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人们对这位农民工诗人的关心和支持,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再次聚焦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针对他们的兴趣和特点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让他们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融入感。”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说。

  全国政协委员、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对此颇有同感,她建言要积极倡导建设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地的社团组织建设,打破区域设置,建立以相同兴趣爱好为导向的新生代农民工俱乐部,同时定期开展相关文体活动,以活动促活跃,进一步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呼吁,设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通过利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同时发挥农民工所在企业和单位的主体作用,利用工作之余、节庆假日等时间,组织农民工开展投入不多、简便易行、健康而又有吸引力的各种文化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一是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在农民工生活和工作集聚区兴建便捷高效的文化休闲场所,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低成本或者免费对他们开放。二是加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民工开放的力度,通过引进校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模式,将各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学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民工开放,同时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