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11年

CNTV每日一评:跨进“十二五” “三农”新起点

日期: 2011-03-16 10:25 作者: 赵永平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字体: 打印本页

  春天来了。农民兄弟最先感受到“春的讯息”:在抗旱保苗关键时刻,浇地给补助、施肥发补贴,一系列政策把“真金白银”送到田间。在春耕关键时期,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支农补贴,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好政策正一路走进2011年,如同和煦春风吹遍乡村大地。

  这个春天不比寻常。北方麦区大旱、国际粮价上涨、菜价一度居高不下,“米袋子”、“菜篮子”问题比往年更加牵动人心。当前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首要任务就是稳住农业生产。越是宏观经济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是要夯实农业基础,保证“手中有粮”。实践反复证明,“三农”持续发展,才能全局主动,才有底气应对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这个春天充满期待。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农业基础,这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从国际经验看,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不了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就会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700美元,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三化”同步推进,补齐农业这个短板。

  2011年,跨进“十二五”,“三农”发展站上了一个新起点。粮食产量“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今年农业农村发展,要在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在自然灾害频发的高风险下稳中求进,在外部环境的高变数中迎难而上,挑战前所未有。还要清醒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全国一半以上农田“靠天吃饭”;农民增收仍然缓慢,种粮比较效益低,打工收入不稳;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最需要大力扶持。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过去肩挑畜拉,现在农机下田,农业逐步进入高成本、高补贴和高价格的时代;大豆、食用油等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明显。这些“三农”发展的新课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深化改革中取得突破。

  可喜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04年以来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多予少取放活”,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新农合,新农保……初步形成新时期“三农”政策体系。今年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更是抓住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力争5年到10年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政策保持稳定,改革方向不变,比金子都重要。如今反哺“三农”渐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历史性跨越,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三农”发展蓄势待发。

  当“十二五”扬帆起航之际,坚持农业基础“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凝聚“三农”发展合力,打好开局第一仗,推动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让东方巨人永远走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