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10年两会动态

省(区、市)农业厅(局)长访谈录(六):海南、四川、贵州、陕西

日期: 2010-12-23 14:22 作者: 操戈 阮蓓 刘久锋 常永平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争取热带现代农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十一五”期间,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在全国地位明显提升,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蔬菜、水果、生猪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增幅名列全国前茅。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表示,近几年,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建成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二是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三是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四是建成全国南繁育种基地。

  争取热带现代农业提升成为国家战略。积极主动向国家部委阐述海南农业在国内的战略地位,将热带现代农业提升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海南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得到温家宝总理批示,争取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南繁育种基地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周密组织,强力支持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六大体系”,创新“四大机制”,实现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将海南建设成全国最好的“无疫区”。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监管服务能力,海南建立了全省质量、测土配方、沼气服务、植物医院四大流动服务体系,筹划建立动物流动医院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流动服务庭,使服务监管到田头。

  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真心真情,贴切有效服务,以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载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落实农村政策和改革创新为切入点,推动统筹城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项目为抓手,提高农业监管服务能力,重点策划实施好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等一批项目。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五大工程推动农业做大做强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亮出了一份四川农业取得的漂亮成绩单:2010年四川省粮食总产达到725亿斤以上,比上年增8亿斤以上,连续4年实现增产;全省油料总产达到268.6万吨,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10万亩、改造提升929万亩,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农业增收259元;全省新建农村沼气池47万口,累计达到520万口,农村沼气池总量继续居全国第一。此外,农业灾后重建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恢复到震前水平。

  任永昌表示,2011年,四川农业工作在稳定粮食生产和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前提下,将进一步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改进方法,重点抓五大工程:

  一是狠抓“米袋子”工程。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30亿斤以上。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高产高效集成创新与推广体系、植物保护体系、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农机现代化服务体系。二是抓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每亩实现农业收入1万元,每个示范区实现农业收入1亿元,带动1000万农民增收。三是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紧紧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两大工程,到2015年,全省新建高产标准农田10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四是抓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到“十二五”末,全省适宜建池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沼气)服务体系基本覆盖。五是抓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10.2万公里机耕便民道,实现3.3万个村民小组新通机耕便民道或改善通行条件,受益覆盖1200万人、1500万亩农田。

  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深化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近日,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以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多种功能逐步显现,经营方式探索创新,农业生产效益有所提升,同时,不断完善的强农惠农的长效机制,逐年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为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营造了有利氛围。

  “十二五”期间,贵州各级农业部门将重点围绕4个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加快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增收。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即将启动的水利、生态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项目的机遇,加强农田水利、农村交通等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增强农业产出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快调整农业结构,靠特色优势产业增收。突出贵州生态特点、山区特点,发挥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全力推进草地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精品果业、中药材、特色渔业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发展方式促农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和带动能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0个。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促销和品牌建设,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四是加快构建长效机制,靠城乡统筹发展增收。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提高涉农补贴规模和标准,加快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条件的差距,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王宏:以先进生产模式推动现代农业

  “2010年,我们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坚持‘把思路抓成典型,把典型提升为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以方案落实项目’,以先进、成熟的生产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取得明显成效。”这是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陕西2010年农业经济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王宏说,今年以来,陕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以推广先进成熟的生产模式为抓手,积极实施“七大增收工程”,在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下,全省农业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畜牧业规模化程度提高,设施蔬菜规模扩大。据农业厅对950户定点农户监测分析,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3900元,增幅达13%以上。

  他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陕西农业已形成了合作社建设的宜川模式、农技推广的平利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商洛模式”、农业综合执法的“宝鸡模式”、奶业转型升级的“千阳模式”等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先进模式,这些先进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示范,使各地发展有了样板。

  王宏说,2011年,陕西农业将继续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推广先进生产模式为抓手,确保粮、果、肉、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目标完成,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十大重点项目。一是实施果品贮藏、生猪发展和有机农业三大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广项目。二是推进四大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三是加快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