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6年两会动态

场县合作共建示范作用增强

日期: 2006-12-26 11:18 作者: 隋凤富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时代赋予农垦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黑龙江垦区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建设的力度,垦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实现粮食总产226.4亿斤,商品量突破200亿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8亿元,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7030元。在加快自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场县合作共建,较好地发挥了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近几年,黑龙江农垦先后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大马力农业机械530台(套),装备了160个现代农机作业区,作业覆盖面积已接近旱田的1/3,极大地提高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各种机械总动力已达到433.6万千瓦,家庭农场户均拥有机械性固定资产达到10万元;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3%,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垦区注重发挥农机装备优势,为周边农村提供跨区代耕、代种、代收服务,广泛参与农村农业生产全过程。2006年,垦区参加代耕服务的农场已由2002年的13个增加到67个,代耕服务的范围由2个市、8个县(市)拓展到全省10个市、27个县(市),代耕服务面积由100万亩扩大到1000多万亩。代耕服务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种植业分离出来,发展畜牧养殖等其他产业。哈尔局农垦分局整体承租了双城市3个乡6个村的1万多亩耕地后,1000多户农民开始发展养鸡业,包括转租费和畜牧业收入在内,户均增收8200元。

  垦区现有专业科研机构16个,技术推广中心(站)103个,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其中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7000多人,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并重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垦区按照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组装和普及推广,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先进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以及300多项农业标准,推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

  垦区注重面向周边农民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服务。目前,垦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已通过多种方式,将保护性耕作、水稻叶龄诊断“三化”栽培、大豆“三垅”栽培、大豆行间覆膜等先进应用技术向农民无偿传授,取得了互惠互赢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一年,垦区已组织科技下乡120多次,向农民提供新品种、新农艺服务达600余场(次),为农民送科技资料及图书资料4.5万册。垦区还把现有的6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00公里科技示范带全部面向农民开放,已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训基地。一些县(市)也组织种地大户、种田能手、乡村干部到农场参观学习,邀请农场农业专家到地方讲课培训,推广和普及农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实施场县合作共建,受益农民达9万多人次。

  近几年,垦区围绕主导产业,集中财力打造了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11家省级以上大型龙头企业。目前,垦区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400万吨,日处理鲜奶能力1500万吨,生猪屠宰能力500万头,不仅具备了加工转化垦区全部农畜产品的水平,还形成了辐射周边农村的能力。

  垦区发挥垦区龙头企业集群优势,通过实施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和价格联动等方式,与周边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垦区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农村基地面积1600万亩以上,占全省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的30%;完达山乳业年处理鲜奶能力60万吨,带动地方农村奶牛饲养10万头左右,约占全省奶牛饲养量的1/5;北大荒肉业带动地方农村生猪饲养260万头左右,约占全省生猪饲养量的1/6。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加快了农村产业布局调整,初步形成一批水稻种植、奶牛和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带。垦区还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入手,与周边市县联手共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垦区已在省内建设大项目的投资近20亿元。

  垦区利用比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对农村的服务范围,推进社会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在良种和生资供应方面,已在全省市县设立销售网点200个,年供应作物良种6万吨、化肥15万吨。在畜牧防疫检疫方面,垦区的宝泉岭、建三江、北安、九三、哈尔滨等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均面向周边农村提供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服务。农业保险公司已在全省的12个地市设立了分支机构,明年即可面向农村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作者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