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这一行就要干出点名堂——记辽宁省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立余
王立余同志从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基层从事水稻的育种、栽培和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年矢志不渝,精益求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得普遍赞誉和好评,是农民群众经常找、政府领导离不了的著名农业专家。
积极开展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王立余同志担负着全市55万亩水稻生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针对当地实际提出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措施,都成了市委、市政府指导农业生产的可行性意见被采纳并落实。在水稻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他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帮助农民解决技术环节上的实际问题,如推广稻瘟病、稻水象甲、纹枯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200多万亩。
他领导稻作站先后承担了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省级水稻科技提升计划、省级优质水稻新品种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市级水稻超高产新品种选育引进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省外专家局的水稻新品种引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为保质保量地完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在生产、试验关键时期节假日从不休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己任,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水田出现供水不足、旱情日益严重的问题,他积极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专家进行联系,组织技术干部多次到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地考察学习抗旱种稻栽培经验,提出适合本市抗旱种稻栽培的针对性措施;他深入生产实际,及时总结并推广了高坎镇农民李长余长期实行的水田免翻耕压耙整地的节水、节支、节省劳动力的措施,被作为我国北方水稻节水栽培主要措施之一进行推广;在推广水田园田旱育苗等技术方面,他通过积极试验、示范,使全市水田园田旱育苗每年达到30—40万床以上;他全面推广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如旱耙旋耕、原茬压耙,旱育大龄苗插秧,适时晚插、配方施肥、重施有机肥、全层施肥、统防统治,合理利用地下水、回归水、危咸水,抗旱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水稻抗旱剂等技术措施,每亩节水100—150立方米。这些技术和措施的应用推广,有效地缓解近几年的旱情给农民群众造成的损失。
精心组织培训示范活动
王立余同志作为大石桥市农学会副理事长、农业科技讲师团副团长、营口市发明协会理事,经常深入镇村授课、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他参加市里组织的“百名农业专家进百村科技富农”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六个一”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水稻品种的定向选择、新技术推广应用上,他结合各镇、村实际,为农民现场示范讲解,使农民能够听得明、做得了。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点,“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保证农民赚”,用他们带动周边农户,达到“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屯”。他还在原有的组织农民短期培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真正为农民做实事。
潜心选育水稻新品种
王立余同志长期从事水稻育种工作。水稻育种一个周期需6-8年,为缩短周期快出成果,他连续5个冬季去海南岛搞试验,每次长达6个多月。在克服水土不服和气候差异等困难的情况下,先后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品系)7826、8433、M95等都成为大石桥的主栽和重要的搭配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800万亩以上,增产水稻超过4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6亿元。2004年,在大石桥市水稻良种场建立了21亩水稻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田,试材1200多份;建立了100亩水稻新品种展示田、2000亩地水稻新品种繁育田;与省农科院稻作所合作,引进水稻抗病鉴定试材300份,并从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水稻新品种、新品系。 2005年,他选育的水稻新品系9443和香型新品系9207在示范田表现较好,并申报参加了2005年省水稻区域试验。由于积极选育出一系列优质、高产新品种,使大石桥市水稻品种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换代,提高了稻产区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王立余同志对大石桥市乃至营口地区的水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引导和带头作用。先后承担和参与主持了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水稻旱育稀植、标准化栽培、水稻综合措施的配套组装、沃土工程、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安全控害区等重要项目,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中央六部委表彰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999年获辽宁省劳动模范,2000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
王立余同志参加工作至今,扎根基层,献身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多成就。他认为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新成果的选育者、传播者、实践者,必须深入学习实践,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持之以恒地提高素质。他先后两次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培训,订阅了大量期刊,并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本领。他经常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受到普遍的关注。但他对于荣誉总是轻描淡写,工作继续坚持高标准,身体力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相关新闻
- 花都农技推广下鱼塘 2010-05-26
- 金城江科技人员与示范户“联姻” 2010-05-26
-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李希荣司长到湖北省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 2010-05-25
- 阿瓦提实施农技推广新机制 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2010-05-18
- 湖北省京山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接受省厅绩效考核 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