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投向西部的玉米育种家——记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程
1992年8月在甘肃考察玉米制种基地时,陈伟程感慨万千。为抒发壮志豪情和满怀希望,他即兴作词一首《清平乐——走廊之行有感》,“丝绸古道,七月祁连雪,走廊绿洲麦浪掀,到处繁花似锦。温光条件优越,最适种子生产,今逢大好机遇,携手做出贡献。”
陈伟程,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从事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工作50年,突破了玉米雄性不育安全生产难题,成功研制了玉米改良单交技术,先后育成18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优良新品种,推动了自交系异地培育,创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对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玉米育种多项技术的开创者
上个世纪70-80年代,陈伟程参与育成豫农704、豫单5号、豫双5号等6个品种,年推广面积逾千万亩,其中豫农704是我国第二次品种更新代表品种之一。1997年主持育成高产、优质、多抗性、广适性优良品种豫玉22,先后通过国家和7个省市审定,在22个省推广,2001—2003年连续三年列全国第二大、黄淮海第一大推广种,累计推广约1亿亩,目前仍处于推广高峰,是我国玉米第5次品种更新的代表品种之一。2005年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授予全国五大玉米推广品种奖牌。该品种采用创新的杂优模式(温×温热),拓宽了我国生产用种的种质基础。其突出特点是单株生产力高,适宜稀植,具多抗性,尤其耐旱性突出,解决了多年来传统稀植区和中低产区缺少高产品种,导致品种长期不能更新的矛盾。
玉米雄性不育利用是玉米遗传育种技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可以使玉米在制种的过程中,省去大量人工去雄的投入,并保证种子的质量。陈伟程在玉米雄性不育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尤其在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成功实现豫玉22“三系”配套,2003年不育化制种面积1.3万亩,供大田用种250万亩,是我国自1960年开展雄性不育利用研究以来制种面积最大的不育胞质杂交种,对该项技术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陈伟程还提出利用姊妹系配制改良单交的种子生产技术改进法,成功解决了一些优良单交种制种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他育成Mo17的姊妹种用以配制中单2号、丹玉13等主推种的改良单交,使其制种产量提高30%-40%,大田产量提高4%-8%,在12个省(区)累计推广9000多万亩。李竞雄、谈家桢等4位院士作如下评价:“本成果的获得已超越一般玉米育种书本原理,它的科学价值在于说明杂种优势是可以通过多途径获得的”,“是运用遗传学基本原理解决我国生产实际问题的又一成功范例”。
西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推动者
陈伟程是河西走廊高产稳产种子生产基地高速发展的推动者。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的最优生态区。
陈伟程通过带进新品种、新技术,组织授权企业在甘肃河西地区建立大规模制种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厂。该地区制种显示出了高产稳产优质的竞争优势,其它种子企业纷纷进入,促使我国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从东北向西部大转移,对我国玉米种子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地区玉米制种面积从1996年豫玉22开始制种时不足3万亩激增至2003年的64万亩,甘肃全省制种面积猛增至105万亩,年产种量已占全国产种量的40%,制种业成为支柱产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育种成果市场化的践行者
陈伟程在业界的闻名不仅仅因为他在玉米育种方面的成就,更在于他是育种成果市场化的践行者。1997年育成豫玉22后,他率先在全国采用“有偿使用、选择授权”的方式授权4家种子企业进行生产销售,改变了长期以来一个品种由上百家种子企业生产销售、种子质量难以保证的状况。豫玉22全部种子经精加工、小包装,并使用高科技防伪技术。品种的优异表现加上种子的优质化、标准化,赢得了市场,为授权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为规范种子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短短三年,其年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创造了育种成果快速推广的奇迹。豫玉22的市场化操作模式被誉为“科研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功的成果转化模式”,在业内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工作成绩突出,陈伟程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