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5年两会动态 > 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多措并举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吉林省榆树市

日期: 2006-01-04 14:37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榆树市是吉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200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榆树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斤。该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中央的“一免三补”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9028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5.3%。特别是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玉米面积由2004年的160064公顷调整到今年的160000公顷,下降0.01%,大豆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61646公顷调整到今年的61988公顷,增长0.55%,水稻面积由2004年的57198公顷,调整到今年57700公顷,增加0.87%。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特别是高产作物面积的稳定,为该市今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狠抓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资源优势,全市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立西部百万亩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沿“一江两河”建立了5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沿东部丘陵地带建立了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三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部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种植,并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机械化生产等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目前,三大基地突显优质优势,已成为德大、大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基地。

  三、搞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今年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紧紧依托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证教育等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共开展广播电视讲座39期,办骨干培训班23期,到各乡(镇)、村、组办农民科技培训班348期,开展科技大集送科技下乡活动10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8万份,专家巡回报告讲座48次,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为今年实现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大力推广节本增产增效措施

  (一)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

  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该市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扩大高产优质作物品种推广面积。玉米重点推广了吉单225、长单374、吉单342、平安18、吉单29等高淀粉玉米品种,高淀粉玉米比重达到了63%;大豆重点推广了吉林47、吉林35、黑农40、黑农37等高油大豆品种,大豆生产基本实现了高油化;水稻重点推广了五优1号、超产1号、吉8945、通梗611等优质水稻品种,优质水稻比重达到了70%。

  (二)加强病、虫、鼠害防治,实现节本增效

  1、重点加强了农作物病害防治。一是抓好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玉米、大豆全部实现种子包衣22.2万公顷;二是加强大豆的根线虫病防治,采取药剂拌种、增施农肥,避免重茬等措施;三是加强水稻各生育时期病害防治,特别是对稻瘟病的预测、预报、预防工作,彻底避免稻瘟病的危害。此项措施可增收粮食0.4亿斤。

  2、抓好农作物虫害防治。一是玉米以防治玉米螟为主,该市采取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4.7万公顷,可实现虫口夺粮0.42亿斤;二是大豆全面防治食心虫,提高了大豆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

  3、搞好灭鼠工作,实现鼠口夺粮。全市实现农田灭鼠26.7万公顷,根据该市田鼠的密度预测,实现了鼠口夺粮2.1亿斤。

  五、增施农肥、配方施用化肥、改造中低产田

  全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5.5万公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对此进行了大力改造。在全面实行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达到每公顷施用农肥30立方米。全市化肥施用量35万标吨,比去年32万标吨增加了9.3%;配方施肥应用了“稳磷、增氮、增钾、增锌”的技术,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此项技术的实施实现了粮食增产1.5亿斤。

  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百万亩全程机械化工程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装备推进工程,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百万亩全程机械化,降低斤粮成本0.06—0.10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增产粮食1亿斤,同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今年全市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46.5亿斤增加到今年的48.4亿斤,增长了1.9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02亿斤;大豆增产0.4亿斤;水稻增产0.4亿斤,其它粮食作物增产0.08亿斤。实现了全市粮食总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