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粮食生产标准化 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黑龙江省五常市
五常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72.8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0.4万亩。辖11个镇、13个乡、260个行政村。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1.63亿斤,被评为全国10个粮食生产标兵县之一。2005年全市粮豆薯作物面积360万亩,比上年增长5.4%,2005年粮豆薯总产34.1亿斤,比去年增加8%,粮豆薯平均单产948斤,比去年增长2.4%。其中水稻总产17.1亿斤,比去年增加4%,水稻单产1096斤,比去年增长2%。玉米总产13.76亿斤比去增加8.8%,玉米单产1146斤,比去年增长8%,大豆单产320斤,比去年增长3.2%。2005年粮食商品量24.1亿斤,比去年增加9.3%,人均占有粮食5102斤,可向外调出商品量19.7亿斤,比去年增加9.3%。全市实现产值5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仅粮食生产一项,人均增收2500多元。实现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升级
五常市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粮食生产占有相当大比重,市委、市政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条主线,在粮食生产上,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高标准、高规格,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在生产资料投入上实现高标准。今年的物资投入充分体现节约、优质、高效和精量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标准。水旱田全部应用优质高效新品种。把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几年来,先后培育出松粳二号、五优稻一号、五稻三号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品种。以五优稻一号为主的五优系列品种达140万亩,2003年五优稻一号被誉为“中国香米”,2004年“五常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解决品种退化问题,建立2.5万亩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对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种子繁育,保证了良种供应。今年全市使用的三大作物品种的种子全部符合国家一级良种标准,良种覆盖率100%。二是在整地上实现标准化。该市坚持抢墒整地,松、翻、旋,起垄和镇压连续作业。未达到待播状态的地块,坚持耙耢,顶浆起垄、镇压保墒。今年全市整地面积150万亩,达到待播状态面积180万亩。三是在播种、育苗、栽培上实现高标准。在今年粮食生产上,该市严把播种、育苗、栽培质量关。制订了《五常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五常市优质水稻生产栽培模式图》,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在旱田生产上,采取机械精量播种和人工细摆种,做到田种精量、下粒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播后镇压,给种子萌发创造适宜条件。水田生产上,实行“三早一抢一保”。通过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抢上头茬水,保证标准。该市还成功研究出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以两旱、两稀、两晒、两防为主,全面实施稀植、超稀植技术,即(12+8)×6和(12+9)×6标准进行。通过稀植插秧可以节约秧苗,用工,秧田各三分之一,全市可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四是在灌溉和收割上实现标准化。全市大面积推广了旱耙、旱整地、浅湿灌溉等节水技术,可节水40%。2004年推广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节约水资源1亿立方米,节约水资金600万元。全市3百多万亩耕地,60%实现生产收获机械化,为该市粮食优质高产起到了极大推进作用。
二、突出科技体系服务规范化,努力提高粮食作物科技提升能力
五常市已建立市、乡、村、屯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0多人;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面落实以国家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为内容的活动工程。一是深入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从今年年初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即每个农民有一张培训卡,持卡可免费参加培训,免费获得技术手册和资料;每户农民有一张明白纸,根据不同生产条件,将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用“三字经”形式打印并发放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根据不同生产条件,共放发4.1万张;每户都有一本技术手册和一张光盘。形成了“专业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的标准化科技推广体制。二是科技服务五到户。科技人员蹲点到户;科技培训到户;栽培模式到户;市委、市政府统一绘制《五常市优质水稻栽培模式图》,不同时期都有丰产物像,实现了图文并茂,农民一看就懂;配方施肥物化服务到户。通过试验区对比,不但减少贪青,发病现象,而且亩产超过603公斤增产15%;企业参与合同订单到户。五常市加大龙头企业的构建,运用科技手段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龙头企业需要的良种、名牌、质量、基地的特点上,科技部门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技术推广部门负责选农户、基地、良种,负责培训和指导农民生产优质粮食。今年全市订单面积160万亩,其中优质水稻90万亩,到目前全部销售一空。全市新推广项目41项,仅水稻一项比去年亩产增加130公斤,增收4200多万元。三是突出园区建设示范化。带动农户农业生产标准化。全市建立了水稻、玉米、大豆为主体的六大科级示范园区;乡镇建立了24个专业品种粮食科技示范园区;并在重点村屯培养了标准化粮食生产示范户。全市建立50万亩示范区,10万亩展示区,1000亩试验区,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示范网络。全市通过园区辐射推广标准化种植面积210万亩,推广绿色食品面积100万亩,订单面积12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4200万元。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了保证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实施了四项硬件建设工程:一是保灌工程。2005年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投工11万人次,完成构造物维修新建工程198座,完成干支渠清淤加固23条、90多公里,完成土石方36.5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增加了抗旱补水大井420眼,使这些乡镇在水稻生产上拥有两套水源,保证了用水需要。二是沃土工程。为从根本上解决盲目施肥和配比不合理问题,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广泛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和复合肥,并根据不同地块进行测土配方施肥。2004年全市共施用农家肥468万立方米,平均亩施用量达3立方米,施用复合肥60万亩,有机肥5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150万亩,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水稻生产环境。三是低产田改造工程。全市方条田面积达到124万亩。通过方条田建设,减少了池埂占地,全市增加水田有效面积6万亩。通过荒沟、荒坡综合治理增加旱田面积2.3万亩。四是农机化工程。加快了农业机械的更新速度,全市水旱田机械以平均每年100多台大中型农机和300多台套农具的速度更新,2005年又购进联合收割机30台。以农机作业公司为载体,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六统一”耕作模式,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覆盖率,全市机械整地、机械插秧、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到210万亩、60万亩和12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33%、12%和24%。
四、强化监管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生产安全能力
一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对粮食生产全程进行监控,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市400多家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业户进行了资格认定,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坚决取缔,发现问题的限期整改,对违法经营业户进行了依法查处。根据不同区域确定了重点监测地块和监测品种,设立了市病虫害测报站,对病虫害情况进行监测预报。健全农业环保监督检查队伍,成立了五常市粮食安全有害残留物检测站,对有害残留物进行多方位、多点次的检测、监督。二是落实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该市重点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推行了病虫害发生预报制度,建立了抗灾救灾快速反应机制,对水稻稻瘟病等病虫害提出了综合防治预案。建立了干旱、风雪、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方案,及时准确掌握灾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三是加强行业协会管理,保护好五常大米品牌。制定下发了《五常市人民政府关于统一五常大米商标标识和规范包装工作的通知》,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健全了协会管理章程,使全市凡生产、加工、营销五常大米的农户和企业,都必须按照《五常市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模式》和《水稻优质米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栽培和生产加工。四是落实责任,建立粮食生产的考核机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农委、粮食、工商、技术监督、环保、农技推广中心、绿办、防疫等单位为成员的标准化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按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标准化粮食生产作为农村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同干部和农技人员的工资和晋职结合起来,为推进标准化、粮食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
相关新闻
- 七台河市粮食局对粮食生产安全实行规范化管理 2010-05-14
- 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粮食“六连增” 2010-05-05
- 新建县跻身全国新增千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产粮大县 2010-04-30
- 永顺发展粮食生产不放松 2010-04-28
- 益阳“高产示范”带动粮食生产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