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5年两会动态 > 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突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江苏省兴化市

日期: 2006-01-04 14:35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兴化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200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市)荣誉称号,为努力发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作用,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两个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通过政策扶持、产业拉动、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等措施,努力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2005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三增”的特点:一是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0.33万亩,较上年增加12.78万亩,增幅5.2%;二是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亩均粮食单产450公斤,较上年的439公斤增加11公斤,全年粮食总产达117.2万吨,较上年增加8.5万吨左右,增幅分别为2.6%和7.8%;三是农民种粮效益继续增加。在粮价较上年小幅下跌的形势下,全市种植业总产值31.44亿元,粮食总产值18.6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5%和4.3%,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1645元,种粮纯收入870元,较上年增长11.2%和9.5%。

  围绕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该市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继续实施“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为契机,进一步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要求,全市对农民承包的计税耕地144.76万亩全部免征农业税,合理确定和落实农民承担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免征农业税6710.98万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分别减少87.82万元和16.8万元,农民人均减负54.25元。继续把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作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市落实水稻补贴面积134.93万亩,水稻良种补贴面积65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面积10万亩,补贴资金3228.6万元,惠及30.24万个农户,落实水稻补贴面积134.93万亩,补贴资金2698.6万元,惠及45.24万个农户,落实农机补贴资金536.8万元,推广手扶插秧机488台,每台优惠1.1万元。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执行民主议事、农民负担预算方案审批和农民负担公示各项制度,努力促进农民减负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的持久稳定。

  2、以产业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优质粮食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该市的优势农产品区划和资源优势,按照农业部、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总体规划,近年来,全市组织实施了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示范区、国家粮食水稻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立足兴化粮食生产区域和资源特点,突出“注重实效、发展优势、培育特色、形成支柱”的建设目标,依托兴化粮食交易市场、兴化楚龙面粉厂、兴化啤酒麦芽加工等龙头企业,努力加大粮食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建设力度,立足基地建设,着力做大优质中、弱筋小麦、优质稻米、啤酒大麦传统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90多万亩,优质中、弱筋小麦生产基地80多万亩,优质啤酒麦原料基地20多万亩。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制订优惠政策,落实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兴化优质稻米、中弱筋面粉、啤酒麦芽企业龙头,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坚持把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粮食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力争把兴化传统粮食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形成“江苏第一、全国知名”品牌产业。

  3、以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为支撑,努力促进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大力组织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一是抓住良种补贴实施机遇,努力加大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品质结构,在品种利用上,小麦重点突出了扬麦11与扬麦158的中筋麦主体地位,弱筋小麦重点推广了扬麦13号与扬麦15号,水稻品种推广应用了镇稻99、扬粳9538等优质抗病品种,全市优质粮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二是大力推广优质粮食高效栽培技术,巩固提高三麦免耕机条播、测土配肥、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机插秧、抛秧等先进适用技术,全市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90%以上。今年,该市实施的国家粮食水稻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建设面积50多万亩,亩平产量613公斤,较全市大面积平均产量高84公斤,其中,核心方4700亩,亩平均单产717公斤,超高方38亩,亩产达814.4公斤,为全省最高。水稻机械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机插秧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双跨越,2005年,全市新增插秧机488台,机插秧面积71600亩,跨区作业面积6200亩,机插秧推广覆盖率达40%左右。三是病虫害防治和抗逆减灾技术取得显著成效,面对今年三麦、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全市上下强化植保预警体系建设,坚持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重点研究、示范、推广避灾栽培和灾后补救技术,及时开展抗灾防御和灾后补救工作,全市病虫害的损防治技术到位率和防治覆盖率达95%以上,病虫害损失率在3%以下。

  4、以“三五”工程建设为载体,切实转变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为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农业信息服务“一线通”的问题,全面提高农业技术的入户率和覆盖率,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全市组织开展了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动员和组织500名农技人员,结对挂户培训5000个农村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50000农民,工程建设涉及全市所有乡镇、所有行政村,围绕兴化粮食主导产业的发展,广泛开展进村入户活动,先后开展了4次集中进村入户活动,12次集中技术培训,11次送科技下乡,累达6000人次,编制三麦、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6项,生产技术明白纸5项,发放省编、自编教材2400本,技术材料和明白纸50多万份,农技人员进户入户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转变了农技人员的工作作风,提升了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平应用面积达70多万亩,科技示范户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20%,增加效益15%以上。

  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围绕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该市将在现有粮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粮食的方针和政策,在抓好近期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的同时,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着力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尽快研究建立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