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5年两会动态 > 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注入科技突出效益 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徽省霍邱县

日期: 2006-01-04 14:34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属淠史杭史河灌区。全县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耕地180万亩,辖32个乡镇,682个行政村,总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

  霍邱县水源充沛,气候适宜,发展一季中晚稻和小麦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稻和小麦成为全县的重要粮食作物。1982年该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一。

  霍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发展,把优质粮油生产确定为振兴霍邱县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近年来,全县以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扶持粮食生产一系列政策为契机,进一步理清粮食生产发展思路,确立了“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良种良法,主攻单产;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总体发展目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在遭遇先旱后涝和特大台风等多灾并发之年,粮食生产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粮食生产实绩

  2005年,全县粮食收获面积277万亩,平均单产370公斤,总产102.6万吨。其中夏粮面积104.7万亩,总产24.9万吨,分别较去年增加了13.2%和4.6%;秋粮面积172.3万亩,总产77.7万吨,面积和总产同比分别减少了2.9%和7.3%,秋粮中水稻面积166.8万亩,总产76.3万吨, 面积同比增加了1.5%,总产减少了3.3%。造成秋粮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受入梅前后的高温干旱及7月上旬特大暴雨和13号台风“泰利”的影响,造成69万亩农作物受灾,69万亩成灾,23万亩绝收,因灾损失粮食近4亿斤。大灾之年,全县上下立足抗灾生产,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总产再次突破年初确定的100万吨的目标,是继去年后历史上第二个丰产年份。同时初步建立了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中籼稻和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优势产区建设得到稳定和加强。全县实现粮食人均占有量675公斤,提供商品粮72.9万吨,商品率71%,对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主要措施

  1、宣传落实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05年初,由县农委牵头,县直属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在春耕生产前,组成8个“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惠农政策”宣讲小组,深入村组开展宣讲活动。县农村工作领导组还编印了《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三号文件政策要点》、《水稻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明白纸》各30万份,分发给每个农户,确保把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惠民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由于宣传到位,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群众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喜人局面,由往年不愿种田变为近几年抢着种田,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耕地撂荒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180万亩耕地实现了种足种满。水稻种植面积再超历史,秋种小麦面积在110万亩以上,为2006年夏粮生产奠定了基础。

  落实党的政策就是要把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时兑付到农民手中。首先是严格执行农业税政策。继2004年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后,今年全面免征农业税,与2004年相比免征总额为5163万元,农民因此人均减负38元,亩均减负28.7元。二是及时兑现种粮补贴。粮食直补采取直接测算到户,逐户兑现,全县共发放粮补资金1949万元,亩均11元,较去年增加368万元。水稻良种推广补贴按照原计税面积,据实登记,每亩补贴15元的要求,全县补贴面积167万亩,发放补贴资金2465.9万元。另外,对农机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补贴资金全部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县农民人均政策性转移收入就达80多元。

  2、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紧紧抓住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机遇,调结构、扩规模、舞龙头,以优质专用为重点,推进优势粮食作物向优势产区集中,实施种植业优质工程,加快粮食作物产业带建设步伐,带动农民种粮。全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发展优质水稻基地10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80万亩,发展优质稻订单60万亩、优质小麦订单30万亩。全县日产量5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116家,组建了优质稻米产业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协会,以协会联企业带农户,进一步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化经营步伐。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县政府给予扶持奖励。全县已发展了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7家,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0家,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0多家。宋店乡种粮大户从光海受到农业部表彰,城西湖乡种粮大户朱传友承包耕地一千多亩,年产粮食近千吨,闻名地方。为了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优质稻开发“1511”工程,即在5年时间内,优质杂交稻制种面积发展到1万亩,年产杂交稻种500万斤,种植优质稻100万亩,生产优质稻10亿斤,进一步拉紧水稻生产的产业化链条,今年已开展优质新品种“新两优6号”制种3000亩,工程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3、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了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打一场以开挖当家塘、整修排灌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兴修攻坚战,全县上工近20万人次,投入机械300多台套,完成土石方400多万方。争取上级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县内配套600多万元,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推进耕地质量建设,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面积,稳定土地产出能力。

  4、强化技术服务,努力提高产量水平。一是建立了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县农委专门成立了粮油作物品种引进品试鉴定委员会,筛选适合本县推广的主导品种。年初就将2005年水稻、小麦等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信息,通过广播电视、印发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发布,引导农民应用良种良法,做到主导品种有配套技术作支撑,主推技术有对路良种为依托,发挥科技增产增效作用。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在全县实施了“5122”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即全县500名农业技术人员接受一次技术知识更新培训;重点培训1000户种养大户;培训农民20万人次;农民增收200元。通过一年来的实施,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全县有32万农户在工程实施中受益。三是大力开展高产攻关活动。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积极开展粮食作物“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活动,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示范水平,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承担“安徽省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面积110万亩,项目区示范面积12万亩,平均比对照增产9.7%。今年秋种,组织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在沿淮小麦主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区8万亩,播种质量较往年有历史性突破。四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县农技部门在稳定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路子、新途径,组建了“霍邱县农技推广协会”,以协会为纽带,把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产业化龙头企业联为一体,互惠互利,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五是大力推广适用技术。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全县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万多份,推广配方施肥30多万亩次,开展对小麦赤霉病、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病虫害损失。

  5、切实加强领导,促进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六个班子领导参加的全县发展粮食生产领导组。县农村工作领导组负责全县粮食生产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在县农委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的通知》,制定具体的措施,分别落实生产任务,指导全县粮食生产。各乡镇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都有专门组织、专门人员抓粮食生产。县政府把粮食生产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为了鼓励多产粮,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高产攻关和种粮大户流转补助。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县政府组织实施全县农资市场清理整顿规范年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产品的坑农损农行为。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放活粮食流通市场,规范粮食收购行为,对中晚稻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广大粮农的利益。霍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秋种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早在8月下旬,就安排部署了秋种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秋种工作领导组,下发了秋种工作意见,以推广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提高秋种质量和效益,全县已全面完成170万亩的秋种任务,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0万亩,为明年夏季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霍邱正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机遇,着手制定“十一五”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按照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优粮产业工程,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科技兴粮,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争取“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25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