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自“六五”以来,一直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市耕地面积6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0万亩左右。1991年以来,先后建成了“吨粮县”、“双千市”、小麦“千斤市”,粮食生产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2004年,该市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业局局长程广同志被农业部评为“发展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2005年,兖州市按照“保护耕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的粮食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实现了持续增产增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0万亩,总产达到了43.4万吨,比上年增产0.8万吨,其中:42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76公斤,比上年亩增产8公斤;35万亩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比去年亩增产12.7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1018公斤,商品率达到70%,通过粮食加工利用和市场流通等形式,全年提供商品粮总量达30万吨,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加粮食生产投入
兖州市是农业部工作联系点,近几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兖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粮食产业,积极研究建立发展粮食生产与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工作机制,对粮食生产坚持领导重视,投入增加。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实行了粮食生产行政领导负责制。详细制定了2005年粮食生产工作计划,根据农时季节、技术要点,把工作细化到月、到天,做到行动有指南,操作有规范。二是对基本农田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土地审批,保证了基本粮田面积稳定。三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兖州是全国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财政条件比较好,去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4.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市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都在2000万元以上,2005年达到4000万元,重点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方面,其中2000万元直接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前,全市6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和大地园林化,旱能浇、涝能排,耕、耙、播、收、植保、秸秆还田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二、认真落实农业政策,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每亩补贴13元,两年累计补贴金额达到1184万元。二是整建制实施了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全市40万亩小麦,每亩补贴良种10元,共计补贴农户400万元。三是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同时,还把乡镇机关干部、乡村教师、村三职干部和计生专职干部工资以及报刊征订,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范畴,实行财政统筹,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
三、严格实施农业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对粮食生产的带动作用
一是规范实施了良种补贴项目。在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采用组织发动、确定品种和供种数量、招标确定供种单位、农业局监督供种单位组织种源、高标准进行种子加工、以村为单位进行发放和统一播种、搞好中后期服务、严格项目验收等规范操作程序,全面推广了济麦20号、济南17号、淄麦12号等优质强筋高产小麦品种,实现了优质小麦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是高标准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以科技挖潜为目标,精心实施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高标准规划了150亩超高产攻关示范田、4000亩核心试验区和10万亩辐射带动区。通过技术集成,小麦高产攻关亩产达到735.66公斤的全省最高纪录,玉米高产攻关亩产达到928公斤,成为全国同类项目的最高水平,带动了兖州市小麦、玉米均衡增产。
三是严格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849万元,实施面积4万亩,主要是围绕提高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培肥地力。项目实施以来,该市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实行了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项目需要全市配套的资金全部足额到位。目前,主要工程已基本竣工,项目区已基本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沟、桥、井、地下管道、地下电缆六配套,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今后兖州市抓好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树立了样板。
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方位搞好技术服务
(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已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市、镇两级现有农业技术干部8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400余人,有农民技术员3000余人。农技人员实现了定岗、定编,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达到了队伍稳、人心稳、事业心强。
(二)建立完善科技示范带动体系。建立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和1000块高产示范田,重点示范推广了10个强筋小麦和高淀粉玉米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三)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为实施好农业部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该市选聘了1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承包100个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10000名科技明白人。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进村入户等形式,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管理。同时,该市还投资20多万元在全市建设了20个农民科技书屋,为示范户印发了1万份科技挂历,多途径提高全市农民的科技素质。
(四)加强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兖州市农业信息网、兖州市农业蔬菜信息网,建立了农业110快速反应系统,及时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电视台开办了《科技兴农》专题栏目,每周两期,形成了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五)扎扎实实地抓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一是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制定了《兖州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二是为农业局农业综合化验室购置了72台套化验仪器设备,并对化验员进行了技术培训,提高了化验能力。三是科学布点,取土化验,摸清了全市的土壤养分概况。在全市设置了340个土壤养分定位观测点,设立了1个平衡施肥技术核心示范区和3个一般示范区。先后共取土样680个,化验3500余项次。四是对每块土壤的化验结果,由专家会商,制订施肥配方。五是采取技术培训、推广BB肥等形式,加大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同时运用广播、电视《科技兴农》栏目、兖州农业信息网等快速便捷的手段,把土壤化验结果、测土施肥配方、平衡施肥方法等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据统计,今年全市配方施肥覆盖面达95%以上,肥料施用量减少了10%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五、构筑粮食产业化体系,实现粮食转化增值
近年来,兖州市按照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的思路,充分发挥粮食产量高、品质好等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及其外延产业,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和实行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壮大了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华龙、白象、华丰、中旺等方便面知名企业均在该市投资办厂,已经形成年产方便面50亿包、销售收入20亿元的规模,一个大型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已经在兖州形成。以加工玉米为主的山东雪花淀粉集团,年生产淀粉22万吨、葡萄糖10万吨、谷氨酸12万吨,是我国最大的谷氨酸生产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35万吨,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肉鸡、肉鸭等畜牧养殖加工业作为粮食的外延产业,年存栏量已达4000万只(头)。目前,全市仅规模以上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就达28家,销售收入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形成了年加工转化小麦80万吨、玉米50万吨的能力,带动该市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了200万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兖州市还积极发展建立优质小麦协会等粮食生产合作组织,通过这些中介合作组织,全市生产的30万吨优质商品粮,可以就地提供给加工企业,企业收购价格比同期市场价高10-20%,农民直接增收6000多万元;企业可以通过节约运费、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年增收可达1.2亿元以上,实现了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农户和企业利益双赢,形成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关新闻
- 科学家提出粮食生产碳中和新路径 2023-02-21
- 粮食生产稳定向好 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2022-10-29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496号提案的答复 2022-08-11
- 中国经济的信心缘自哪?丨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2022-08-04
-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