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深挖潜力 实现襄阳粮食生产新辉煌——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一、基本情况
襄阳区辖13个镇437个行政村,总人口100.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版图面积23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年均粮食面积在160万亩左右,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二、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2005年,襄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严格执行中央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尤其是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全区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一年来,襄阳充分发挥产粮大区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经全区百万人民齐心协力,奋斗拼搏,全区农业生产喜获全面丰收。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7.97亿斤,同比增长2.27亿斤,其中小麦总产7.5亿斤,同比增长1.9亿斤;水稻总产7.18亿斤,同比减少0.47亿斤,杂粮总产3.29亿斤,全区人均占有粮食1790斤,粮食商品率75%,人均收入达到3860元,比上年人均收入3700元增加了160元。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今年,该区强化措施,狠抓了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全面丰收。主要做法:“实现八大突破”。
1、在国家惠农政策宣传上实现新突破,增强粮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今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稳定粮食面积,恢复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惠农措施政策。该区利用一切舆论宣传手段,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象搞农村税费改革一样抓好了各项粮食生产政策的宣传,以政策促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重点集中宣传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购买良种、农机具给予补贴,以及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政策等。一方面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和农业生产现场会,广泛宣传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另一方面印制政策宣传资料宣传至镇村户,全区共印发技术资料20万余份;其三利用区电视台、镇电视差转台实行滚动播出粮食生产政策,由于政策宣传到位,群众认识到位,政策因素促进了全区粮食生产。
2、在引导粮农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实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2005年,为了加快该区粮食生产,深挖农业大区潜力,加快农民增收。该区制定了襄阳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具体目标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17亿斤,比上年增加1.3亿斤,增长8.2%。为确保实现目标,全区加大粮农引导力度,科学指导农民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倡间作套种,广泛利用一切“三荒”开发土地,种满种足,多种多收,确保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2.4余万亩,比上年154.9万亩扩大37.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调整为102万亩,比上年扩大28万亩;水稻面积调增为64万亩,比上年扩大8万亩;玉米面积扩大4万亩,达到12万亩。总的调整趋势为调增主导(大宗)粮食作物面积,稳中有增小杂粮作物面积,全区粮食面积的增长为全区粮食产量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高品质和总产。今年以来,该区大力实施科教兴粮战略,积极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坚持良种良法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转化步伐,努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科技含量,全区实用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9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一是大力推广良种。2005年,全区水稻品种主要推广了二级米以上品种,主要有红莲优6号、两优932、二优明86;小麦主要推广郑麦9023、鄂麦18;大麦推广了鄂大麦6号、7号品种。二是普及“八大”农业实用技术。水稻推广了早育秧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栽培技术;小麦主要推广药剂播种、机械播种,无公害和叶面喷肥技术及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全区实用技术普及面达到98%。据统计,小麦、水稻总产分别比上年增31.5%、21%。
4、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一是于3月28日在区委党校举办了春季农业骨干培训会。请省、市专家授课,集中培训了农业干部、农技骨干、种植大户和农村干部150人;二是组织区直农业部门和各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层层培训到户。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1100多场次,培训农户3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三是依托农广校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编印小麦技术培训手册12500册,印发技术明白纸3万多份,发放技术光碟600张,共培训核心农户2000户。四是与卧龙职校、蓝翔职校、区职业高中等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培训1690人,结业并安置结业学员1100人,五是抓好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在黄集、伙牌、龙王、古驿、程河等镇选择有条件的村和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农民科技书屋16个,无偿配备了价值5000元的农业科技图书和实用技术光碟,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种田水平。
5、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确保粮食生产“一优两高”。近几年,该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使大、中水库增至209座,堰塘达到1.6万口,大型引水工程达到3处,电站、机井分别达到252处和2000眼,总蓄、引提水能力提高到15亿方,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7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也有较大发展,全区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增至30万台,使机耕面积占可耕面积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保障。
6、在粮食政策落实上实现新突破,极大地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了从根本上调动全区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增收,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国家各项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不折不扣地让种粮农民得到种粮实惠。今年,该区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区镇抽调党性好、业务熟、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成立专班,加强粮食补贴政策的组织督办落实。全区种粮农户人平增收110元,其中减免农业税农民增收40多元;种粮亩平均直接补贴32元,小麦(33万亩)、水稻良种补贴25元,粮食政策增收,让农民得到实惠,种粮农民拍手称快。
7、在粮食流通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加工增值水平。一是抓龙头。把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万宝粮油公司进行重点攻关,积极实施挂靠联引,促其早日做大做强,以发挥较大的带头作用,提高全区粮食生产加工水平。二是抓订单。采取龙头企业签订单,干部外出找订单,中介组组织引订单等各种形式拓宽粮食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抓中介。把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产品营销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作为粮食产品流通的重点加以发展,目前全区农民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3000多人,涌现出一些能带动上千户农民的营销大户,保证了全区粮食销售的畅通无阻。
8、在组织领导上实现新突破,实行粮食生产奖励制。
落实是关键,组织是保证。2005年,全区粮食生产层层实行包保责任制,强化对全区各地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坚持粮食生产与全年目标挂钩,坚持粮食生产与经济奖励挂钩,全区制定粮食生产管理办法,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凡是评选出的名次,区政府拿出一定资金对全区粮食生产突出镇、先进个人给予8000-20000元的奖励,从而促进了全区粮食生产健康高效运转。
相关新闻
- “三个课堂”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2022-04-15
- 大理州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 2022-03-28
-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一揽子支持政策 2022-03-25
- 农业农村部:应对低温雨雪天气 保粮食生产 2022-03-19
- 农业农村部 应对低温雨雪天气 保粮食生产 202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