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配套建设 突出粮食生产——湖南省湘潭县
湘潭县地处湖南中部偏东,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756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全县耕地100.62万亩,其中水田93.76万亩,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年产粮8亿公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多年来居湖南省首位。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全县上下继续坚持“提升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保持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县全年实现GDP88.45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财政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5%,粮食生产方面,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3.645万亩,同比增长2.4%,粮食总产量90.9万吨,同比增长2.8%;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26公斤,比2004年增加15公斤,全年为社会提供商品粮47万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可提供商品粮总量各项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居全省前列。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强化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
一是成立了县发展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农业局等26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一组织领导全县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把粮食生产作为县委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二是建立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乡镇制度。明确每个县级领导具体联系一个乡镇,负责督促联系乡镇加强粮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三是强化发展粮食生产目标考核。县人民政府建立了以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岗位人员为对象,以工作过程和工作实效为评价标准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将责任条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予以追踪评价,将领导、岗位人员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置于目标责任考核的范畴之内,切实强化各级各部门为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服务的责任约束机制。
二、抓政策落实,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广泛宣传贯彻了中央1号文件。今年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继续组织县直机关单位党政一把手、乡镇党政负责人、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1号文件培训班,并确定3月份为“1号文件宣传活动月”,组成“贯彻中央1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团”,下设12个分队,深入基层,在全县形成共话1号文件,共谋粮食生产发展大计的热潮。同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用地“六不准”,确保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二是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和“两补”三项扶农政策,将2029.2万元的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仅此三项,全县农民增收达5092.5万元,人平增收约50.2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继续实施千人千户增粮增效工程。从县直机关组织一千名干部下乡,每人联系一个种粮大户,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同时积极开展粮食生产竞赛活动。对石潭镇等5个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对古云村等30个粮食生产先进村和郭寿延等100户粮食生产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三、抓技术服务,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他们主要是狠抓三个环节:即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重点做到了物资准备到位、资金保障到位、生产资料质量保障到位。在围绕产中开展服务中主要是大力开展办点示范,为全面推广应用新技术,组织农业局、粮食局技术干部深入到中路铺、石潭两个乡镇,连片种植高档优质稻各一万亩,示范获得成功,亩产485公斤,亩平增收150元以上。示范点全部采用保优高产栽培技术,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其它各乡镇分别办好一个5000亩示范片,确保了领导、人员和技术到位,办出规范,取得成效。同时,继续推进乡镇农技站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由县政府牵头,与省农业厅、人事厅衔接,组建了湘潭专家服务基地,重点推广高档优质稻无公害生产技术,共举办技术讲座500多期次,培训农民5万多人,发放专业技术指导资料70余万份,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积极推广种粮十大技术措施: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0万亩,每亩节约化肥成本6元,增产24.7公斤,合计每亩增收节支41元,单此一项全年为农民增加效益4920万元;二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重点发展中高档优质稻和米粉专用粮;三是推广软盘和无盘抛秧技术130万亩;四是推广稻田围栏养鸭技术2万亩,实现稻鸭双丰收;五是推广频振式诱蛾灯物理杀虫技术3.5万亩;六是推广施用沼肥技术。新建沼气池1500个,沼肥下田10万亩;七是全面推广普及化学除草技术;八是推广高效低毒生物农药200万亩次;九是推广优质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十是推广农机收割技术,全县农机收割普及率达到50%以上。在围绕产后开展服务中,主要是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定单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所产的高档优质稻高于普通稻市场价20%以上,每百斤稻谷达到90元以上,每亩增收100-150元;中档优质稻每亩增收50元,全年优质稻开发直接为农民增加种粮效益8500万元以上。
四、抓粮食转化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为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主要是狠抓粮食的加工升值。全年共转化粮食总量达47万吨,粮食转化率达51.7%。一是作为饲料用粮。饲养牲猪、家禽,全年出栏肥猪220万头,家禽300万羽左右,转化消耗粮食约26万吨左右;二是大力扶植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如金健米业、湘潭市聚宝米业、粒粒晶米业和县内新皇粮米业等进行粮食订单生产收购加工,年加工粮食达到20万吨。如新皇粮农产品有限公司,已投资2400万元,兴建了两条生产线,日产精米2400吨,年产值达2.4亿元。目前,该公司正积极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依托国家储备粮库白云粮库,对农民余粮实行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收购粮食2万吨,稳定市场粮价。三是引导龙头企业投入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采用以村组为单位,与龙头企业签订定点生产、定单收购、基地建设的合同,建立长期农企合作关系,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种粮的比较效益稳步上升。
五、抓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改造排渍抗旱机埠,年内完成改造机埠93台,加强水库除险保安等防洪保安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00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万处,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快乡村公路硬化步伐,新建通村公路12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发挥政府协调组织优势,将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和优质粮生产基地建设等共计2亿元的资金全部集中起来,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项目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搞好标准粮田建设。今年全县共计投资1072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7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投资352万元,对姜畲、石潭、锦石、杨嘉桥、白石等五个乡镇的4万亩农田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大大地提高了全县粮食生产能力。
相关新闻
- 七台河市粮食局对粮食生产安全实行规范化管理 2010-05-14
- 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粮食“六连增” 2010-05-05
- 新建县跻身全国新增千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产粮大县 2010-04-30
- 永顺发展粮食生产不放松 2010-04-28
- 益阳“高产示范”带动粮食生产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