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项目管理 搞好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四川省中江县
中江县是一个丘陵农业大县。全县57个乡镇,800个村,总人口141万,其中农业人口124万,劳动力82万个,外出务工人员39.6万人;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耕地104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2004年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全县粮食总产71.21万吨。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粮食生产两年跨两大步,今年粮食总产、单产和商品率创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025元,比上年增270元。
一、粮食生产情况
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2.66万亩,比上年增加7.86万亩,增4.50%;亩产417.5公斤,比上年增10公斤,增2.48%;实现粮食总产76.26万吨,比2004年增5.05万吨,增7.1%,比2003年增8.08万吨,增11.9%。其中:小春粮食65.62万亩,比上年增加2.56万亩,增4.06%;亩产361.8公斤,比上年增13公斤,增3.69%;总产23.74万吨,比上年增1.74万吨,增7.89%;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7.03万亩,比上年增5.30万亩,增4.75%;亩产448.8公斤,比上年增8.3公斤,增1.90%;总产达到52.52万吨,比上年增3.32万吨,增6.74%。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
为加强粮食生产,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带领全县各级干部,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了粮食面积的扩大和投入的增加。
年初县委、县政府把2005年的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了各乡镇,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把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各乡镇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县农业局又把各乡镇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内容。
(二)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1、认真抓好农业税减免工作。今年全县的农业税实行全部减免,共免除农业税3558万元。对农民自发兴办的农村小型公益性事业实行“一事一议”,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
2、认真落实好粮食直补。2005年全县粮食直补总金额1129.10万元,受益农户360890个,受益人数1171147人。
3、狠抓小麦良种补贴。今年农业部安排该县实施2005/2006年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他们精心组织规划,在15个乡镇的10.6万个农户中成片实施,面积15万亩,每亩补贴购种款10元,共150万元。
4、落实农机装备推进补贴。农业部安排的“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农机购置补助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通过宣传发动、衔接货源、学习培训、登记注册等工作,在5月底前将50台联合收割机、216台耕整机和拖拉机发到了购机农户手中,完成购机投资达415.12万元,其中农户自筹达到315.12万元。
(三)全力实施增粮增收科技项目
1、努力搞好科技入户工程。2005年,在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选定10个镇,101个村1000个村民小组进行试点。示范作物水稻面积共2064亩。培育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2890户农户,示范户水稻单产比前三年平均提高12.3%,每亩水稻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5.6%以上。该县还在东北、永太、通济等5个乡镇,选择了40个村400个农户作为核心示范户实施了省级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辐射带动8000个农户;重点引导种植鄂玉10号、川单21等5个玉米品种,主推玉米乳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玉米间作冬大豆等6项实用技术。
2、认真搞好超级稻示范。2005年建立了百亩超级稻核心区,亩产分别达到703.6公斤和715.3公斤;经省、市专家组现场收打,亩产也达到724.9公斤和699.1公斤。在10个试点镇建立的千亩超级稻示范区,面积达到2060亩,亩产达到671公斤;辐射带动了全县8万亩水稻应用超高产栽培技术。
3、狠抓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005年全县培训核心农户3152户。其中粮食生产核心农户2000户。培训主体农户31520户。
4、加大水稻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的示范推广。2005年建立百亩核心区和2000亩示范区,辐射带动了全县40000亩水稻秸秆还田免耕栽培。
5、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快。今年8月该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县。从9月7日开始,对分布在全县的4个土类,8个土属,38个土种分别进行土壤采集,共取样3980个土样;布置“3414”田间试验5个,对比试验15个,验证试验2个;除对采样点中心田块3500户农户进行用肥调查外,还安排对200户农户进行长期定点施肥情况计帐式调查;制定配方施肥建议卡5万份,在9月15日前发放到项目区示范户及辐射带动户手中;在5个乡镇进行示范,总面积1.2万亩。
6、全力实施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2005年在12个乡镇实施四川省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玉米优质高产栽培4.32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30公斤,带动了全县玉米生产。
7、狠抓旱地“新三熟”示范。2005年建立了旱地“新三熟”示范片1000亩,玉米亩产达到551公斤,大豆亩产可达106公斤;辐射带动了全县玉米生产和30万亩间作大豆生产。
8、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今年全县农业有害生物共计发生535.85万亩次,为5级发生。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35.26万亩,稻瘟病发生18.36万亩。由于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上下总动员,防治策略科学可行、及时,共挽回粮食损失72920.6吨。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005年,中央、省、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并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全年总投入2.95亿元,其中:投资1.3亿元新建黄鹿水库;投资8500万元新建、整治塘、堰、库、渠2.4万处;投资1140万亩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地投入1100万元,改造面积1.93万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五)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培植和壮大雄健粮油、广弘食品等1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畜牧业长足发展。全年企业订单生产粮食22万亩,生产加工调出粮食21.35万吨,粮食商品率达到28%。2005年预计生猪出栏163万头,小家禽畜28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8.1万吨,比上年增8.8%。
(六)健全技术推广网络,增强服务功能
为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该县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内设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每个乡镇有2-3名农技人员,使全县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十分健全。在业务上实行县对乡镇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各乡镇农技站具体负责辖区内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培训和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做到宣传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到人,并搞好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一方面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另一方面也壮大了农业服务体系的实力,增强了服务功能。
相关新闻
- 七台河市粮食局对粮食生产安全实行规范化管理 2010-05-14
- 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粮食“六连增” 2010-05-05
- 新建县跻身全国新增千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产粮大县 2010-04-30
- 永顺发展粮食生产不放松 2010-04-28
- 益阳“高产示范”带动粮食生产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