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5年两会动态 > 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扩规模 靠科技 粮食生产能致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 白江

日期: 2006-01-04 14:26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白江,男,蒙古族,42岁,高中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农户。1992年开始创办家庭农场,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建成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拥有耕地3万亩,总承包经营面积达5万亩。2004、2005两年平均产粮6680吨,总产达到13360吨,粮食商品率为100%,优良品种率达到了100%。十四年累计向国家上缴各种税费一千余万元,出售商品粮5万吨,解决劳动就业百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建高产稳产田上下功夫

  由于是在荒原上开发建设,农场初期的耕地比较零散,为便于机械化作业,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土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共平整土地1.2万亩,动用土方50万方,自修田间路30公里,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达200万元以上,改善了田间运输和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草业,加强防护林网建设,共植树造林2000亩,栽植松、杨等树木计20多万株,这些树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粮食的稳产和增产。2004年,白江又自费投入30万元,围封林间水草地2000余亩,利用草地、麦秸瘪麦等养殖羊500余只,牛80头,猪50口,同时,建立了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牛羊粪便用于农田,减少了农药对土地的污染,使家庭农场走上了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在多年的粮食生产中,他认为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除了要有市场经济意识,认真研究政策导向和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国家农业政策,把握市场导向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种植结构。几年来,他积极与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紧密联系,及时引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在农艺措施上,他的家庭农场的3万亩耕地全部采用了深松耙茬、免耕,同时全面使用了综合灭草、分层施肥和种子包衣等一系列先进农艺措施,使小麦大麦也由初期的150公斤上升到近几年来的230公斤350公斤。小麦品种以专用面粉、强筋面粉为主,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产量,还提高品质,提高了粮食的销售收入,增加了盈利。白江认为,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从创办家庭农场之初,他就把建设现代化家庭农场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现在,他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3台、654胶轮拖拉机5台、推土机2台、55拖拉机2台,另有播种机、深松机、组合耙、割晒机、清选机、扬场机、输送机和喷药机等各种农机具30余台套,用于农机的投资已达300万元以上。这些先进的农机具,使近3万亩的耕地从作物播前整地,到播种,到田间中耕管理,到除草治虫,到收获储运,到秸秆还田等工序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粮食产量,提升了粮食品质,也加快了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建设。

  三、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02年以来,他又投入150万元,建起一座能储藏2000吨粮食的金属粮仓,铺设了5000平方米的水泥场院,加上原有的水泥场院,面积达到了7000平方米。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丰产的粮食能晒得好、存得住,减少了损失。

  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家庭农场也在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开始创业时住在帐篷里,1995年盖起了砖房。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白江聘用了20余名职工,1996年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职工宿舍,安装了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给各个职工宿舍都装上了有线电视,改善了职工业余生活条件。

  四、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多年来,白江不仅自己遵纪守法,作风文明,而且积极帮助周围农场农户,并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从92年至今,他多次聘请农业专家为群众举办优质粮种植培训班20余期,向广大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他热心科技兴农,把自己积累的种地经验无条件的向其它农户传授,对周边一些中小种地户的求助,他也尽最大努力给以帮助,从不计报酬,在这方面的支出每年都有数千元之多。他热心公益事业,1996年,罕达盖苏木修路、通电等公益事业,他先后捐出40万元,是当地农场个体企业捐资最多的;他还多次救助贫困学生,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总价值上万元。

  十几年来,白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默默耕耘,在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应用农业科技、实现规模种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许多慕名前来参观考察的干部群众,无不称赞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农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