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洒大地 荒滩变粮田——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六间房乡 陈素芬
陈素芬,女,50岁,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六间房乡农民,辽中县“淮海农场”场长。1992年开始,她由一个普通农民,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成长为拥有大型农机具65台套、耕种粮田7000亩,集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于一身的农民企业家,建立了以产粮为主、多种经营的现代化农场——淮海农场。通过艰苦努力,她承包的荒滩变成了“绿洲”,2003-2005年累计生产粮食6163吨,并且全部出售,粮食商品率达100%,为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艰苦创业发展农业机械化
陈素芬80年代在农村务农,看到乡亲们年复一年的沿用传统耕作方式,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犁一锄的耕种,心里很不平衡,逐渐萌生一个志向:做一个农机户,尽快实现机械化,把乡亲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1992年初,她用全部积蓄和借贷款,购置了一台旧链式拖拉机开始下田耕作。以后逐年发展,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拥有65台套各种农用机械设备,聘用技术人员30名,实行了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药剂除草、机械收割脱粒,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她的农业机械固定资产价值420多万元,农机作业量达到30万亩,减轻了农业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十几年来,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开展农机作业,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机化垦作荒滩变粮田
2003年,陈素芬承包了辽中县大黑乡与黑山县接壤处的柳河河滩地荒地4600亩,投资100万元,建设起“淮海农场”,利用自己农机大户的优势,用机械化开垦,种植3000亩地大豆,1400亩玉米,100亩水稻,同时开垦荒地100亩,栽植速生杨2万株,这一年收获粮食1385吨,获纯利60万元。2004年在国家和地方扶持粮食发展政策的感召下,她又承包了400亩荒滩开荒种粮、开垦水田,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00亩,种植水稻1500亩,大豆2800亩,玉米500亩,经济作物100亩,植树100亩,产粮1650吨,粮食年增长量达19%。2005年,在省农委的帮扶下,陈素芬种粮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她又承包、开垦了2000亩荒滩,共耕种了7000亩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750亩,比2003年种植面积增加了53%;粮食总产量达3128吨,比2003年增加了126%,其中,水稻种植1750亩,产量达1128吨;大豆2500亩,产量达437.5吨;玉米2500亩,产量达1562.5吨;另外种植经济作物150亩,植树100亩,粮食单产为463.4公斤/亩,比全县粮食平均单产416.4公斤/亩高11%,仅粮食种植一项年收入达110万元。
三、科技做支撑粮食生产能力高
1、聘用专家指导。陈素芬善于钻研,勤于学习,重视科学技术,除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外,还聘请省、市、县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技术顾问,聘用5名大学毕业生担任生产助理。她和省市大专院校保持联系,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并与北京种子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北京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建立100亩专用玉米制种基地。
2、选用优良品种。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选择优良品种,水稻种植“丰民2000、”“沈农265”;玉米种植高淀粉、高蛋白等专用品种,如“东单60”、“富友1号”、“登海9号”、“辽源一号”;大豆种植“铁丰31”、“开育12”等高油大豆品种。优良品种和专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
3、测土配方施肥。陈素芬的淮海农场是省农委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测土施肥的联系点,省农委主任万福民对她的生产经营状况做过调研,并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予以扶持,对海淮农场进行测土施肥就是支持项目之一,在省土肥站精心指导下,县土肥站对陈素芬的1750亩水田分级划片,取土化验,然后根据不同地块进行施肥配方。根据测定结果,她的水田不缺磷,于是调整施肥配方,仅此一项,省下10万元成本。通过配方施肥,亩均增产水稻88.5公斤,增收水稻154875公斤,增收27万元,节肥增产增收共37万元。
4、实行秸秆还田。水稻、玉米全部实行机械收割,边收割边秸秆还田,既培育了地力,又保持了水份,一举多得。
5、生产标准化。她按专家指导意见,以绿色无公害标准从事生产,良种良法相配套,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他种植的6750亩地,单产超过本县平均单产水平:其中水稻亩产640公斤,比全县平均产量(550公斤/亩)高16%;大豆亩产175公斤,比全县平均产量(170公斤/亩)高3%;玉米亩产625公斤,比全县平均产量(580公斤/亩)高8%。
四、回报家乡社会贡献大
经过10余年坚韧不拔的努力,陈素芬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先行了一步。目前,她已拥有420万元的机械设备资产和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她还在筹备建立“农机服务有限公司”,拓展自己的事业。陈素芬致富后始终不忘乡亲们,尽力帮他们共同富裕。她用钱的方式有三个:一是用在科技进步上、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规模扩大上;二是用在公益事业上。2002年,她用自己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义务修桥三座,解决了3个村的交通问题。几年来,她在农田作业同时,为4个村无偿开垦荒地500亩,现都成为高产、高效田。三是用在帮助乡亲生活上。她家的40亩水面渔池,逢年过节,都把打捞的鱼分给父老乡亲。家乡父老有难事,她都无私帮助。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她向乡村领导主动请战,利用机械化优势,进行村屯整治,清理柴堆、灰堆、粪堆,整平街道,经一个星期努力,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在陈素芬的影响下,全乡有一批农民外出包地,成了种地大户。她还不仅在机械方面给予支持,还在应用科学技术、选择优良品种上给予支持,帮助他们销售粮食。据统计,2005年,她与加工企业联系,帮助当地农户销售粮食5000余万公斤。她是当地重信誉守承诺、文明守法的经纪人,为当地的粮食生产、粮食销售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新闻
- 七台河市粮食局对粮食生产安全实行规范化管理 2010-05-14
- 经济大省如何实现粮食“六连增” 2010-05-05
- 新建县跻身全国新增千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产粮大县 2010-04-30
- 永顺发展粮食生产不放松 2010-04-28
- 益阳“高产示范”带动粮食生产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