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5年两会动态 > 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突出品质特色 发展马铃薯产业——云南省会泽县五星乡铅厂村三组 米成坤

日期: 2006-01-04 14:21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米成坤,男,汉族,39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系会泽县五星乡铅厂村三组村民。自高中毕业后,他一直从事马铃薯种植,在此期间,他始终模范遵守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守法经营,做人真诚,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并在全县创建“全国科技示范县”的进程中,被列为全县“科技示范户”,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应用农村实用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从小生长高海拔贫困地区的山区农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趁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他看到了五星乡海拔较高,气温偏低,多山林丘地,土壤成分适合马铃薯的生长这一自然优势,于是萌生了发展马铃薯种植的想法。二○○○年,他除自家拥有的20余亩耕地外,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并积极发展马铃薯种植。在种植中,采用脱毒新品种合作88号、会一2号,并积极邀请农业科技人员现场指导,采用高垄双行的种植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化种植,当年就取得了平均亩产2.5吨的好收成,高于其它种植方式140公斤。通过五年的发展,他现已经拥有马铃薯种植基地400亩,成为全县种植大户第一人,每年产值达50万元,实现年销售总收入42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在他的影响下,带动周边村(社)农户3960余户,进行科学化种植23000亩。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发生了变化,商家要求土色好、薯形好、品质高的商品薯。单靠两个品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于是在2004年,他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1085在竹箐、铅厂等村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今年,又引进了脱毒马尔科进行种植,并建立一定规模的种薯基地。一方面可以形成种薯生产优势,提高马铃薯的总产值,另一方面为马铃薯的品种改良创造了条件。

  作为生在五星乡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经济来源以种植和销售马铃薯为主。种出来的马铃薯怎样才能销售出去,成了老百姓最头痛的事,他为了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和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先后到广州、广西、湖南、四川等地联系外商,销售马铃薯,从以前的几十吨、几百吨,提高到今年的3万余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5月成立了“云南省会泽县万通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有员工10名,运输车2辆,农用车3辆,业务车1辆,仓库1000平方米。该公司的成立,使五星乡的马铃薯产业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带头致富的同时,他也不忘当地群众的关心和扶持,为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条件,常年安置就业劳动力30余人,解决了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带动15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铃薯种植大户米成坤同志是一个在市场指导下、学科学、用科学,以信誉和服务为宗旨,知法守法,诚信合法经营,带动农民真正实现了增收,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和马铃薯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