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加大农业科技支持 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一、 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940个村,8245个村民小组,7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2年末全县拥有1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81万人。耕地121.2万亩,其中:水田42.58万亩,旱地78.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3亩。是一个典型“人多地少、土多田少”的丘陵农业大县。
二、 粮食生产情况
自1998年以来,三台县紧紧围绕“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按照“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决不放松薯类,实施大豆工程,积极发展多经,大力开发晚秋”的技术路线,通过大声势宣传、大马力驱动、大范围培训技术、大规模样板示范、狠抓优新品种及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了农产品供应充足,城乡市场繁荣,社会稳定进步。200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79.73万亩,总产66.06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513公斤。粮食面积、总产均排在全省前五位。与1998年相比,粮食面积减少15.13万亩,减幅7.8%,总产减少7.32万吨,减幅9.9%(主要是退耕还林、公路、建房占地等)。
三台县由于狠抓粮食生产,5年来保证了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以上,1998-2002年粮食总产分别为73.38、76.25、74.58、\{48.78\}万吨(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和66.06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560、581、569、375和513公斤。五年平均粮食总产\{67.81\}万吨,平均人均粮食占有量519.6公斤。
三、 粮食消费情况
三台县1998年总消费粮食55.86万吨,2002年达到66.08万吨,五年平均消费66.5万吨。其中城镇人口消费1.25万吨,农村人口消费60.49万吨;农村粮食消费中:口粮为29.65万吨(五年平均,下同),占49%,饲用粮为29.18万吨,占48.3%,种用粮为1.604万吨,占2.7%,其它用粮为0.094万吨,占0.2%。1998年和2000年,全县粮食库存粮分别为10.2和5万吨。商业库存粮分别为8.9和4.06万吨,城乡居民存粮分别为50.34和59.28万吨。
三台县现有日加工面粉20吨以上企业共13户,加工能力11万吨/年;日加工4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厂4个,年加工大米5万吨;饲料加工厂5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农村中小型家用磨粉机、打米机比较普遍。现有四有粮食收储企业14户,全年购销粮食5万余吨,是以国营粮食商业企业和民间经营相结合的粮食流通体制,常年调出2 -2.6万吨,调进1.8-2.5万吨,调进以饲料加工粮为主。
四、1998年以来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加销所做的工作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一是每年县委、县政府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大小春生产意见,明确各部门各乡镇的目标任务;二是每年大小春播前召开生产动员会,书记、县长、分管农业副县长到会做重要讲话;三是近十年来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确保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190万亩。按照我县常年粮食单产350公斤/亩计,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4.5万吨左右。丰收年景可达74.58万吨(2000年),灾年约为48.77万吨(仅仅只有2001年),确保全县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以上;四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1998年以来,县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有①投入10万元用于旱地改制技术推广,②投入5万元用于优质粮油作物新品种推广,③投入20万元用于平衡施肥技术推广,④投入20万元用于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生产。
(二)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了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
1、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县委县政府每年分大春小春两季作物播栽前(3月、9月)组织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对乡镇基层干部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系列技术培训两次,参会人员一般在300-400人;会后各乡镇又分别组织技术培训到户;县级涉农部门及各乡镇每年印发技术资料到农户50万份。
2、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力度。县委县政府责成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设立农业技术综合示范点片6个,示范面积10000余亩,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旱地改制、稻田双免耕、旱地五熟吨粮、双千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平衡施肥等新技术综合示范,为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引路子、做样子、教法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实用增产技术的贯彻落实。
3、1998年以来全面推广优新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
(1)1998-2003年全县推广农作物优新品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比98年以前提高了10%,为提高单产打下了基础;
(2)推广旱地规范化改制年均47万亩以上;
(3)推广稻田双免耕技术累计20万亩;
(4)推广平衡施肥增产技术年均100万亩以上;
(5)推广旱育抛秧年均30-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0%左右;
(6)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年均10-15万亩,占玉米面积的30%左右。
4、制定目标任务,明确考核奖惩。县政府每年将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项目按任务分解到镇乡,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安排县财政每年拿出5-1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旱地改制、稻田双免耕、平衡施肥、新品种推广、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搞得好、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及县级有关部门。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县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完善县内团结水库灌区、鲁班水库灌区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永和堰、大围堰、民利堰的维护,加大武引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力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必需的耕地面积和高产稳产良田面积在60万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安全。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完善合同管理,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大户转包土地规模经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向专业大户流转集中,尽量减少土地撂荒,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整体效益。
(五)严格执行中央政策,彻底减轻农民负担。
2001年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税费改革政策,搞好农村税费改革,逐村逐户核查落实,计算税率,核发负担卡片,真正减轻农民负担。税改前全县农民负担总额14617.63万元,税改后农民负担总额6552.93万元,比税改前(2000年)减少8064.7万元,减幅为55.2%,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