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4年两会动态

湖南省衡阳县: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日期: 2003-12-23 13:48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衡阳县位于湘中偏南、衡邵盆地中部,现有耕地面积88.5万亩,其中水田78.9亩,总人口111.8万,农业人口95.1万,全县农业总产值1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是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1989年,粮食生产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1992年实现双季稻田成建制过吨粮,1995年被列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2003年被列为全省水稻发展的优势区域。“九五”期间年均粮食播种面积146万亩、总产67.5万吨、产值6.9亿元,产值一直占我县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粮食生产作为我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不仅对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粮食生产发展情况

  1、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适度调减。200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6.9万亩,总产59.9万吨,分别比2001年减少8.9万亩、7.6万吨,减少6.1%和11.3%,比1998年分别减少10.4万亩、8.5万吨,减少7.1%和12.4%。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的主动性调减,2002年减幅最大,除结构调整的因素外,一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集兵、角山、呆英岭三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3.62万亩耕地划归衡阳市区,减少粮食播种面积4.9万亩;二是由于受灾减产严重,全年持续低温寡照和连续6次洪涝灾害,造成粮食作物减产达2.2万吨。剔除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灾害因素,2002年与1998年比较,粮食播种面积、总产下降幅度分别为4.0%和6.1%。我县粮食播种面积目前仍位居全省第五位,总产居全省第三位,单产居全省第二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617.0公斤。

  2、粮食生产结构明显改善。一是早稻、双季晚稻面积调减,一季晚稻面积迅速扩大。2002年早稻播种面积45.0万亩、总产18.4万吨,分别比1998年减少14.6万亩、9.6万吨,减幅24.5%和34.3%;双季晚稻播种面积61.5万亩、总产32.5万吨,分别比1998年调减5.5万亩、3.0吨,减幅8.2%和8.5%;一季晚稻播种面积5.6万亩,比1998年增长近4倍。二是优质稻快速发展。全县优质稻播种面积71.2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2.2%。其中中档早优28.8万亩,中档晚优31.9万亩,高档晚优10.5万亩。与1998年相比,优质稻总面积扩大43.1万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提高40.6个百分点。三是旱粮播种面积、产量在粮食总面积、总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2年全县旱粮播种面积22.4万亩、总产4.9万吨,分别比1998年增加5.2万亩、1.7万吨,增幅30.2%和53.1%,面积、总产分别占粮食总播种面积、总产的16.4%和8.2%,比1998年分别提高4.7个和3.5个百分点。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由于粮食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单产水平逐渐提高。2001年水稻单产500.0公斤,虽然与前3年平均单产498.9公斤基本持平,但优质稻所占比重显著增大,由于优质稻单产相对较低,特别是高档优质稻与普通杂交稻产量差距在20%左右,所以单产实际上是不断增长的。2002年虽然遇严重自然灾害,水稻平均单产仍达到了480.1公斤的较高水平,玉米平均单产305.3公斤,比1998年增加45.3公斤,增幅17.4%;红薯平均单产268.1公斤,比1998年增加25.0公斤,增幅10.3%。二是旱涝保收面积增大。近年来加大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排灌设施的巩固和完善,我县旱涝保收率及有效灌溉面积达国家A级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4、粮食效益逐步提高。随着粮食品种及品质结构的改善,以稻谷为主的粮食价格不断回升,种粮效益逐步好转。2002年早稻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48元,比2001年高5元,比2000年高12元;晚稻平均每50公斤收购价格52元,比2001年高6元,特别是优质稻收购价格高,所占比重大,为提高我县水稻生产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测算,2002年每亩水稻平均比2001年增加纯收入14.5元。

  二、粮食加工、销售及转化情况

  由于粮食的结构调整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粮食加工、销售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库存量大幅下降,加工能力增强,外销形势看好。

  1、粮食库存积压减少。2002年底,我县国有粮食部门粮食库存13.6万吨,比1998同期下降8.1万吨,下降37.3%。

  2、粮食加工能力增强。全县年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稻米加工企业发展到了9家,加工总能力达11万吨,比1998年增加4万吨。衡阳县蒸湘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金鲲米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3万吨,2000-2002年平均实际年加工量2.7万吨。

  3、粮食销售形势看好。全县粮食总产59.9万吨,除农民自食、就地转化饲料和少量种子用粮外,约有18万吨进入市场流通,占粮食总产的30%。其中稻谷16万吨,2.5万吨用于满足本县城镇居民口粮,7.0万吨销往县外省内市场,6.5万吨销往广东、广西、贵州等省。

  4、粮食转化渠道拓宽。我县粮食的转化的主要形式是饲料,其次是食品加工和种子用粮。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稳定的饲料来源,牲猪生产与粮食生产同时跻身全国百强、全省十强。2002年全县出栏肉猪163.6万头,出售和自宰家禽1354万羽,粮食就地转化22.5万吨,占当年粮食生产总量的37.5%。同时,薯粉、粉丝、豆制品等食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转化粮食约1.8万吨,占粮食总产的3.0%。

  三、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是我县农业经济的基础,对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和全县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是提高我县农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由此,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1、抓好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是切实抓好耕地保护。县委县政府对耕地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全县经济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湖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乱占滥用耕地,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并严格执行耕地补偿制度,目前我县实有耕地面积88.5万亩,与1995年基本接近。二是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县农业局于1999年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加大了农业环保执法力度,三年来共查处农田污染案件 4 个,查处违禁农药11吨,为我县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主要加强了储蓄水设备的维修加固、排灌沟渠的疏通、完善和农村电网改造等。2000-2002年,全县累计筹集资金4600万元,用于牛形山等中型水库及小Ⅰ、小Ⅱ型水库、骨干塘、山平塘的除险加固及排灌主沟渠的维修。2002年全县旱涝保收面积 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 ,比1998年提高了5.5 个百分点,增强了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实施优质食用稻米产业化开发,提高稻米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我县粮食的主导产品是稻谷,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从1997年开始,我县抓住连续4年被列为全省优质稻重点基地县的契机,按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市场化销售”的要求,大力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我们以衡阳市金雁粮食购销有限公司(金雁米业)、“金鲲米业”等稻米加工企业为龙头,先后在生产条件较好的西渡等16个乡镇建立了优质稻生产基地,实行一地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各乡镇农技站作为中介组织与企业、农户分别签订生产和收购合同,并开展优质稻生产的技术服务,企业按基地面积付给农技站技术服务费,实现农民、企业、部门“三得利”。2002年全县优质稻基地面积33.5万亩,比1997年增加24.4万亩,增长2.7倍,辐射带动了全县优质稻生产的大发展。“金鲲米业”6年来累计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34.0万亩,订单收购优质稻谷9万余吨,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千余万元。同时,通过优质稻开发,“金鲲香优”系列优质米在省内外销售形势越来越好,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通过6年的连续开发,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开发格局已经形成,开创了我县粮食产业化的崭新局面。

  4、大力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我县一直把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高产保优、节本增效新技术作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九五”以来,农技部门通过办点示范、技术培训、印发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共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33个、新技术14项。其中水稻主要推广了湘晚籼5号、湘晚籼9号、湘晚籼13号、两优培九、新香优80、川香优2号、香两优68、湘早籼31号、中优早81等优质稻品种,推广了软盘抛秧、生化调控、稻田围栏养鸭、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沼液(渣)肥田等高产及生态种养技术,在提高水稻单产的同时改善了稻米的卫生品质。红薯主要推广了南薯88、豫薯868等高产优质品种,马铃薯主要推广了克新四号、冬农303等品种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技术。玉米主要推广了登海1号、登海11号、中糯1号、湘玉超甜1号等杂交品种和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大豆主要推广了湘春豆13号、湘春豆19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和间套种技术。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新技术入户率达80%以上。

  5、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作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实行良种补贴、增加新技术推广的投入。

    1997年以来,县乡两级财政共投入370万元,用于优质稻基地建设的种子补贴,有力地促进了优质稻开发的连续发展;投入180万元用于水稻软盘抛秧、频振式诱蛾灯杀虫、稻田围栏养鸭等新技术的办点示范,使各项新技术得到了及时的推广应用。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粮食生产保护性补贴制度,把水稻的额外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