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富锦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1个镇、266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有建三江农垦分局3个农场。全市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总耕地面积4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小麦、水稻、玉米。1998年粮食总产在全国百个产粮大县中排名第4位,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十五”第一批商品粮大豆基地县、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1998年至2002年累计生产粮食698万吨,年均产粮139.6万吨,农业人口五年来人均生产粮食4.4吨,五年累计商品量657万吨。我市针对粮食价格下跌和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狠抓粮食单产,稳定粮食产量。2002年,我市虽然先后遭受50年不遇的低温冷害和70年不遇的暴风雪灾害,辖区粮食总产仍达到128万吨,仅比1998年下降6%。农民人均收入2,55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农田增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
作为全国性的粮食主产区,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把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几年来,我市坚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耕地保护。我市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4%,一些地块达6%,很适合粮食生产。多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后制订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市镇两级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出台后我们建立了补充耕地储蓄库,对交通用地等非农业建设给予及时补充,由于政策因素新开发了一部分农田,使我市农田面积不但得到稳定而且略有增加。1998年我市总播种面积为394.4万亩,2002年404.3万亩,增加了近10万亩。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由于我市地势低平,内涝严重,我们加强了以排涝工程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1990年以来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0,361万元,建成了以七星河、挠力河、松花江为主体的三大防洪体系,以外七星河、富锦支河、新开流支河为主体的三大除涝体系,1998年投资1.3亿元建成幸福灌渠,灌溉能力达到30.6万亩,形成了以幸福灌渠和红卫灌渠、红旗灌渠为主体的三大灌溉体系,使大部分农田由易涝的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在利用国家、省农业项目方面,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大豆基地县、优质麦生产基地、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以及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等项目,投入项目资金共1,112万元,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三是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1998年全市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共17,694台;联合收割机473台;排灌动力机械1,752台;大中小型配套农具8,455台,其中播种机2,093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0万千瓦。我们通过向上争取政策,市里出台政策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0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4万千瓦;大中小型拖拉机19,068台;农用排灌机械1,505台;联合收割机554台;大中小配套农具21,599台,其中播种机13,375台;中耕机3,176台;旋耕机991台;深松机283台。还增加了29台种子包衣机和119台种子精选机等科技含量高的新机械。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市逐渐实现了选种、播种、中耕、除草、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农民基本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我市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很快,连片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通过开展场市共建活动,利用周边农场飞机进行航化作业,也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农作物增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
为了不断挖掘粮食作物的提质增产能力,我市采取积极措施,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大力气、做大文章,收到显著效果。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1998年以来,每年建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0个左右,五年累计推广52项重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次,摸索建立了“绿色+特色+规模”的生产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药剂+新机械”的技术模式和“农机联合体+买断经营+租赁经营+政府服务”的经营模式,成为对农民进行直观培训的田间课堂。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素质,由市政府投资成立了培训农民的农业技术学院,招收农村优秀青年,免费对学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能掌握农业科技的前沿,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建立了科技共建关系,建立农业科研基地,加快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进程。开设了《农业科技园地》和《农业信息》电视专栏,通过两个电视专栏和农业新闻节目,结合农时进行“三讲一发布”,即领导讲形势、科技人员讲技术、典型大户讲经验,定期发布农业信息,提高了科技入户率。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机构改革中各镇政府五站合一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权下放到镇,为保证农技推广网络的完善,我市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驻百村包千户工程,进村入户进行科技服务,使农技推广线不断,网不破,真正发挥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为了方便农民,开设了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和植物专家门诊,年接受咨询近万人次。还为推广中心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资100余万元建立了土壤化验室,成为佳木斯市最先进的综合化验室。市农委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富锦市农业信息网站”,与各镇联网开展网上技术咨询。建立农业科研基地,武装了微喷、滴灌等设备,实现科技高度集成。三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自1998年开始连续3年实施了种子革命,采取每个作物“一个主栽品种两个搭配品种”的选种模式,将四大粮食作物的品种优化到12个,大豆以高油或高蛋白品种为主栽,小麦全部采用了硬质品种,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5%以上。我们还不断更新栽培技术,大豆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了窄行密植技术,增产10%;水稻在旱育稀植的基础上,推广了宽窄行栽培技术,各作物全部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耕作上推广了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旋相结合的“三三”轮耕制度改革,坚持连片整地、深松整地、科学整地和秋季整地的原则,年深松整地面积150万亩,全市耕地实现三年深松一遍,既提高了耕地保墒抗旱和增产能力,也有力促进了规模化经营。由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各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三、加大粮食加工转化及销售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
为了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坚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努力争取粮食加工量和粮食总产量按合适的比例增长,保证粮食产得出、销得出、贮得下,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建设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解决粮食销售问题,我们先后投资近亿元,建成了金锣集团富锦油脂公司、九三丰缘麦业集团富锦制粉厂、九0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益乡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几家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加上小型个体加工企业和农村“五小”企业,使全市水稻年加能力达到25万吨,大豆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总的粮食加工能力约51万吨。这些龙头企业成为农民销粮的一个主渠道。二是建设粮食批发市场。为更好的促进粮食流通,我们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了九三油脂富虹集团、汇福集团、华农集团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在我市收购粮食。目前我市已建成“富锦市粮食批发市场”,形成了“二龙山镇粮食批发市场”,并设有粮食仓库、铁路专用线、江道码头等配套服务设施,两个市场每年销售粮食达20万吨。三是增加粮食仓储库容。辖区内共有19个粮库,其中富锦市地方粮库12个。几年来,我市利用国家投资和世行贷款,积极改善储粮环境、完善储粮设施,共投资1亿多元,先后新建了九0粮库5万吨砖筒仓,二道岗、二龙山、兴隆、头林、富锦等粮库4万吨砖筒仓和一批钢板仓、房式仓,使市属粮库总库存能力达到120万吨,保证了收购农民手中余粮的能力。总之,5年来我市在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使粮食总产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为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