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4年两会动态

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提高土地产出率

日期: 2003-12-23 14:07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黑龙江农垦八五二农场是一个拥有105万亩耕地的国有大型机械化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年均粮豆总产25万吨以上,粮食商品率达87%。近几年来,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八五二农场加快种植结构的调整,加速发展订单农业和绿色特色农业,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农机更新步伐,坚持标准化作业,严格各项农业操作规程,努力做到良种与良法相配套,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粮食面积逐年递减的前提下,粮豆总产仍稳步增长,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一、抓粮食产业化经营

  1998年至2002年,八五二农场粮豆播种面积累计达440.9万亩,总产达146.89万吨,平均亩产333公斤。

  由于粮食产品退出了国家的保护价收购,农场通过与大企业联姻,发展订单生产,依托自身优势加工转化及外贸出口等途径,努力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与大企业联姻发展订单销售方面:小麦销往龙谊面粉厂、山东龙丰集团;大麦销往北大荒麦芽集团;水稻销往御绿米业;大豆销往九三油脂集团;小粒豆出口韩国、日本。

  同时,八五二农场依托资源优势,先后建立粮食加工企业30个,其中水稻加工厂7个,粗粮加工厂13个,大豆加工厂8个,面粉加工厂2个,粮食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40%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出口创汇业务,5年来累计出口量2.5万吨,交易额达6000万元。

  二、抓粮食结构调整

  八五二农场根据形势变化,发挥自身优势,加速了对粮食种植和品种结构的调整。

  种植结构调整,突出“四个围绕”。一是围绕龙头调结构。与大企业联姻,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根据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要求,调整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确保农场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围绕市场调结构。落实好订单生产,尤其针对小杂粮,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真正做好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三是围绕特色调结构。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截止到2002年底,绿色食品认证面积8万亩,其中,水稻5万亩,小粒豆2.5万亩,芸豆0.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万亩,其中大豆5.9万亩,小麦1万亩,小粒豆1.1万亩,同时绿色食品监测面积12万亩,有机食品转换面积3.5万亩。四是围绕资源调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速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换增值,农场的30多家水稻、面粉、粗粮、大豆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能力达10万吨以上。

  八五二农场在抓好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狠抓了品种结构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筛选,选育出了一系列适合该场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如高油大豆品种绥农14、黑农41,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高产优质大麦品种垦啤3,小麦品种龙辐麦12、龙麦26,玉米品种四早11、绥玉7、水稻品种空育131,小粒黄豆品种东农690等等。

  品种结构的调整,还表现在良种与良法相配套上。对秆强抗倒伏的大豆品种采用了大垄密、深窄密的种植方式,如红丰11、垦农19,对生育期较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采用了平作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等,如黑农41、垦丰9。

  通过对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不仅提高了粮豆作物的单产水平,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抓技术措施落实

  (一)完善生产基本制度,全面提高各项技术措施到位率

  首先,坚持合理的轮作制度,大面积恢复麦—豆—玉—经四区轮作制度,减少重迎茬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及病虫害的发生。合理轮作是粮食作物特别是大豆高产、稳产的关键。

  其次,严格坚持了耕作制度,全面积、全作物实行松、旋、耙、卡相配套的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基础耕作的抗灾能力。

  第三,进一步严格了用种制度,较好地做到了良种与良法相配套,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同时坚持了种子管理“五统一”,即统一加工、统一包衣、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供种。

  第四,坚持合理施肥制度,做到分层深施肥与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相结合,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期间对肥料的需求分期分批施入,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同时,坚持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除用于牲畜饲料和工业原料外,秸秆100%粉碎还田。

  第五,坚持和继续完善了植物保护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了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病虫测报服务网,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患于未然。针对病虫害防治,一方面实行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包衣率达100%;另一方面采取茎叶施肥健身防病措施,健身防病面积达100%。

  八五二农场在抓好常规措施的同时,还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形成了“区域化、专业性”生产格局,实现了“成区、连片”规模种植,解决了多年来很难解决的“花花田”问题,做到了“一区一作”、“一地一品”。提高了大型机械的作业效率,确保了农时,保证了作业标准,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实现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农时标准有突破性提高。通过抢前抓早争取农时,有效地提高整地作业标准和粮豆作物的抗灾增产能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使耕地黑色越冬面积逐年加大,力争早春不动土。

  三是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增产、提质、节本、增效”,从1998年至2002年八五二农场加快了农业机械更新步伐,迅速提高了机械作业水平,每年投入更新资金1300余万元,购置了凯斯收割机2台,东方红—1002拖拉机86台,轮式拖拉机600余台,各类大中型配套作业机具1230台套,并自主研制开发新型精量点播机具、覆膜机具,初步实现了各类作物、各类栽培方式的全程机械化。

  (二)积极推广应用各项先进适用技术

  八五二农场认为,提高粮豆单产、总产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就是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为推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必须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近三年来,农场重点推广应用了以下新技术:大豆大垄密、深窄密栽培技术,大豆、玉米平作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玉米、大豆、水稻(苗床)精量点播技术,飞机航化技术,叶面追肥健身防病虫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四化水”浸种技术及酵素有机肥育秧及本田施用技术等等。

  (三)加强科技示范工作,发挥各类示范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八五二农场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实现“提档升级”为目标,加速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各类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通过建设有特色、有规模、有标准、有含量、有导向、有效益的模范展示区,带动全场的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区、科技示范带的建设,真正做到了层层有典型、方方面面有典型。六分场三队种植户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开发区七队、三分场二队、三队大豆亩产超过240公斤,2002年七分场大部分生产队小麦平均亩产达300公斤。2002年农场承担了农业部20万亩“高油大豆振兴计划”生产基地建设任务,通过科学规划、严密组织、抓好成本逆控,实现大豆亩产187公斤,得到了总、分局特别是农业部的好评。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八五二农场全场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先,积极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八五二农场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充分证明,全面恢复和执行农业生产基本制度,努力提高农时标准,提高整体标准化作业水平,加快科技投入和机械更新步伐,努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发展产业化,进一步培育市场,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